《我的阿勒泰》背后的艺术与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背后的艺术与技术

作者丨陈丹

封面来源丨豆瓣

2024年上半年,迷你剧《我的阿勒泰》是市场中最独特的存在。

只有短短8集,4天便更新完毕,但这部剧后劲十足。截至6月5日,超20万人在豆瓣上打出了8.8的年度最高分。播出一个月后,《我的阿勒泰》依然占据豆瓣热播榜前五。

这部剧让阿勒泰的旅游旺季从6月提早到了5月。据阿勒泰地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德丽达·那比介绍,今年5月以来,阿勒泰地区接待的游客人数约为267万人次,同比增长80%,实现旅游收入22亿元,几乎翻了一番。

《我的阿勒泰》海报 图源:豆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海报 图源:豆瓣

但对行业来说,除了口碑、热度、商业价值,《我的阿勒泰》还有更重要的意义。

5月16日,爱奇艺首席内容官王晓晖在财报电话会上称,《我的阿勒泰》代表了一个创新的方向。今年的白玉兰奖评委会主席、导演阎建钢也在一次采访中,特别提到了这部不在评奖期内的作品,说它是“突然出现在这个世界的新的剧集形态”。

《我的阿勒泰》的出现,既是题材的冒险,也有技术的创新。

5月下旬,雪豹财经社在爱奇艺青春中心见到了这部剧的制片人、爱奇艺灿然工作室总经理齐康和爱奇艺副总裁、智能制作部负责人朱梁。

在爱奇艺成为同事之前,他们俩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师生。

朱梁是跨界型选手,大学本科读计算机,硕士念了电影摄影。他毕业留校任教的第一份工作是电影放映员,跟着老师傅学习胶片放映机,也教给对方数字放映的步骤。后来,他成为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教授。2021年,他从讲坛来到产业一线,成为爱奇艺智能制作部负责人。

朱梁或许是最了解爱奇艺整体内容水准的高管之一。他几乎每天都会登录爱奇艺自研的影视制片管理系统,看各剧组的拍摄情况。对他来说,这既是工作也是爱好。《我的阿勒泰》在新疆拍摄时他便非常关注,哪天拍了几个正式镜头、几个空镜都一清二楚,看到好看的素材还会在系统中收藏。因此,他对《我的阿勒泰》的质量十分笃定。

齐康是朱梁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之一。他在爱奇艺的第一部作品《无证之罪》,便让他在业内声名鹊起。之后的《棒!少年》《平原上的摩西》《我的阿勒泰》,皆是有实验先锋气质的口碑之作。他形容自己是一个精神内耗极大的双鱼座,“脑海中无时不刻有两条鱼在打架”。《我的阿勒泰》从立项到播出,是一个理性和感性激烈碰撞的过程。

在这个项目中,齐康远赴阿勒泰,趟出了一条迷你剧的新路。朱梁率领的智能制作部则在大后方,为探索和创新保驾护航。

最近,朱梁与齐康先后接受了雪豹财经社的访谈,聊了聊《阿勒泰》这部“治愈系”作品背后的技术和爱奇艺的影视工业化进程。

从“赔钱货”到黑马

从“赔钱货”到黑马

在《阿勒泰》上线前,几乎没人能预料到这部剧的成功。

散文集改编、浓郁的文艺气息,让这个项目的商业前景在前期评估中不被看好。用导演滕丛丛的话说,文艺的东西,在很多制片人和投资人看来是“赔钱货”。

但对齐康来说,弱类型、偏文艺的风格,恰恰是《阿勒泰》与一般作品的差异性所在。“一个项目很难简单地归类为商业或文艺。要寻找它的特点,让这个特点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这就是商业化的过程。”

《我的阿勒泰》剧照 图源:豆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剧照 图源:豆瓣

在当前的剧集市场中,很难找到与《我的阿勒泰》相似的作品。但这个差异性究竟能击中多少目标人群、是否可以扩圈,仍然充满未知。对于一个未知性的项目来说,制片管理、尤其是成本管控的压力空前巨大。

“小成本的片子经不起折腾。”齐康告诉雪豹财经社。

增加难度的还有拍摄地的艰苦条件。阿勒泰地处偏远,相较于横店等影视拍摄基地配套设施差,主创频繁往返北京与新疆也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于是,在项目筹备之初,齐康便找到了智能制作部的朱梁。

当时,爱奇艺的影视制片管理系统已经在内部推行了一两年,在制片人中颇有口碑。“就像是一个强大的AI制片助手。”朱梁如此形容《我的阿勒泰》等剧背后的制片系统。智能制作部的工作之一,便是训练这个AI制片助手。

按照传统的拍摄流程,拍摄结束后,需要1-3天时间进行手动拷贝和转码素材,之后,剧组人员需向制片人申请特定素材,再为这些素材添加水印并逐一发送。这一连串流程不仅繁琐并占用了大量人力,还存在人工出错和泄密的风险。

但通过无感上云,工作人员进行素材转码时系统后台会自动同步到云端。爱奇艺还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仅片方明确授权的人员才能查看这些素材,每条素材都增加了用户个人水印,以防止截屏,任何素材下载都要经过授权审批并留下系统记录。

一套流程下来,核心主创团队和项目管理人员在拍摄当天或在次日便能查看最新样片,而且安全性更高。继《我的阿勒泰》之后,爱奇艺迷雾剧场新近上线的《看不见影子的少年》,也在拍摄中采用了同样的上云方案。

在《我的阿勒泰》项目中,通过制片管理系统,60天的拍摄周期内,共上传4951条样片片段、345张道具素材和133张美术素材,线上生产了4217条场记记录、60篇通告和63条日报。对齐康来说,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在制片管理这个维度上,项目的品控能力大大提升。

“掌上制片”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掌上制片”截图

“所有的服装造型、道具、演员照片、拍摄素材都集中于一个系统内,导演、制片、剪辑等主创能清晰地查看,整个剧组的科学性、系统性、及时性和规范性都变强了。”

对剪辑师来说,这套系统解放了生产力。

《我的阿勒泰》的剪辑指导周新霞教授曾与朱梁在北京电影学院共事。她是一个对细节要求极高的人,坚持亲自挑选素材,以确保剪辑的精准度和艺术性。但这种方式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长期伏案工作还会带来各种不适和伤痛

但通过系统,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和场次信息,便能筛选出所需素材,原本两天的工作量几分钟便能搞定。这种工作流程效率的提升,可以让艺术家有更多空间充分发挥才华。

系统媒体池截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系统媒体池截图

在齐康看来,影视创作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艺术上,每个维度进步一点,那整体项目的成功率、成活率便会提升。

神秘的“兵工厂”

神秘的“兵工厂”

2021年,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在爱奇艺世界大会上提出,“影视工业化”是爱奇艺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也是在那一年,朱梁离开北京电影学院,加入爱奇艺,成为智能制作部的负责人。

在他看来,这个部门就是爱奇艺的“兵工厂”。

“可以生产武器、弹药,也可以生产机床,甚至可以做螺丝、扳手这类工具。不管是自动化程度更高一点的组合性机器,还是解决某个专项工作的专用工具,我们都要设计。每个工具、机器可以看作是一个功能点,把这这些工具串起来,便形成了一条生产线。”

当这条生产线服务的业务足够多,便可以通过AI把生产经验累积起来。“我们希望训练出来一个经验丰富的AI制片助手,它从数据便能看到进度和生产消耗,并及时调整规划和预期。”

人的经验有天花板,精力也有限,一个成熟的制片人一年最多负责两三个项目。但AI的学习能力与速度远远超过人类,它可以成为一个数据中台,通过累积的一线生产数据,为未来决策提供参考。《我的阿勒泰》拍摄时上传的每一条通告单和日报,未来都会成为爱奇艺构建护城河的基石。

《我的阿勒泰》剧照 图源:滕丛丛微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剧照 图源:滕丛丛微博

追寻AI制片助手的背后,也是爱奇艺的影视工业化持续迭代、逐步完善的过程。

在朱梁看来,影视工业化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即便是好莱坞也不例外。

他曾在好莱坞交流一年,接触的大部分作品中有很多手工和非标的部分,所谓的工业化生产只存在于顶级大项目之中。因为这些项目投资成本非常高,生产过程极其复杂,开发时间也比较充裕,因此需要研发一些提升效率、质量的工具和手段。

而在国内,超级项目并没有形成持续性、长久性的需求供应,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业化发展缓慢。

长视频平台的崛起,成为国内影视工业化的驱动力量。

“作为一家视频平台,我们有更多着手点去推动工业化,平台内部的标准也可以规范影视制作公司。这些标准和流程的规范化,就是工业化持续推进的过程。”

系统界面演示,不对应真实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系统界面演示,不对应真实项目

就像做电动汽车、手机一样,生产更透明和标准化,才会有更清晰的投资回报路径。

在推动工业化过程中带来的生产效能提升,已经让爱奇艺尝到了甜头。

据爱奇艺今年一季度财报,得益于经营效率的提升,运营利润和运营利润率创历史新高。龚宇称,生成式AI赋能运营初见成效。

技术与艺术的平衡

技术与艺术的平衡

国内影视工业化速度较慢,除了缺乏超级项目的拉动,从业者的路径依赖也是原因之一。

在不少从业者的意识里,影视创作始终是手艺活儿,他们不愿意轻易改变创作方式,甚至在接触新的流程和系统时会有天然的抵触心理。

《我的阿勒泰》剧照 图源:豆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剧照 图源:豆瓣

如何消解艺术家的抵触,在朱梁看来,关键在于是否精准定位到了一线的真实需求。

隔行如隔山,一些开发能力很强的工程师自认为做出来了很牛的产品,却未必能获得一线认可。“你又不干我这个活儿,都不知道我的痛点在哪儿,做出来一个自认为特别厉害的东西,但在我这儿一文不值——这是经常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在极力避免。”

爱奇艺CTO刘文峰曾给智能制作部做了一幅画像:一半是穿着格子衬衫的工程师,一半是留着长辫子的艺术家。

朱梁介绍,智能制作部虽然是技术部门,但跟创作部门联系紧密,跟一线的导演、摄影、美术师、灯光师甚至演员,也都得打好交道。

这些艺术家迸发的创意,朱梁团队要“翻译”成一个个技术产品。“我们不是唯技术论,为了技术而技术,最终目的是爱奇艺能够持续、稳定地产出高质量内容。”

齐康是最早一批跟朱梁接触的制片人。

在齐康看来,爱奇艺的智能制作部门汇聚了一帮懂创作和技术的人,理解创作者的需求,也懂创作者的语言,一点沟通障碍也没有。更重要的是,生产管理的底层逻辑没变,只是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了效率。

对他来说,一个项目的创作永远是理性和感性打架的过程,充斥着矛盾、困惑、焦虑和脆弱,“随时随地都可能退缩放弃”。而决策的过程,永远是感性迈一步、理性再迈一步,彷徨前行。

《我的阿勒泰》剧照 图源:豆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剧照 图源:豆瓣

《我的阿勒泰》项目一开始不被看好、甚至被预判会赔钱时,他被导演和创作团队的执著和才华感染打动,靠感性往前冲。但冷静下来还是得面对ROI,需要划一条成本线,在这条线内想尽办法提升质量。

齐康告诉雪豹财经社,在爱奇艺内部,有很多AI辅助决策的工具。当主创陷入混沌、迷茫时,将项目的基本条件输入,AI会有一个大致的播出效果反馈。审视AI预测的项目结果,能帮他更理性地校准目标,缓解焦虑。

但也不能太依赖AI。爱奇艺一直强调,系统和技术只是决策的工具,不能视之为根本,让它代替人做决策。

“《我的阿勒泰》的收获之一便在于由我出发:我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故事?它跟我的关系是什么?跟世界的关系是什么?想明白这一点,过程便会坚定很多。”齐康说。

在制作大众向内容产品时,很难不被外界左右。今天这个题材受欢迎、明天那个题材受欢迎;今天的社会情绪是这样的,明天的社会情绪是那样的。创作又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漫长过程,至少需要两三年。如果被外界因素干扰,就很难坚定地捕捉项目的内容价值。

“所谓内容的价值,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更多人。”朱梁告诉雪豹财经社,一部作品有三条腿:艺术创作、技术支撑、管理辅助,三足鼎立才能真正支撑作品的成功。

他又随即补充道:“三条腿中,最重要的一定是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