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小麦收割时节,在新沂市阿湖镇各村的麦田里,一个个被打包成圆柱体或正方体的秸秆草捆有序地码放在田间,等待装车运输到临时存放点。这一曾让农民觉得处理起来头疼的废弃物,如今成为“致富宝”,兴了产业、富了乡亲、美了环境。

在阿湖镇三里村的新沂市盛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牛棚内,饲养员正在给牛喂食,一头头壮硕的肉牛正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新鲜的“口粮”。在该公司的饲料仓库里,打碎的小麦秸秆整整齐齐地堆放着,今年三里村种植了2900余亩小麦,小麦丰收后该公司第一时间联系打包机将秸秆打包,为公司养殖的肉牛准备一年的口粮。

新沂市盛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幸福告诉记者:“我们公司现在养了1000多头牛,需要的草料也多,包括小麦秸秆、玉米秸秆,附近村的草料基本上都是我们公司用的,用这些打包好的秸秆喂牛相当好,不仅营养足而且就地取材,能节省很多成本。”

“小秸秆”中蕴藏着大能量。秸秆的回收利用除了解决养殖户的饲料问题,还能变身蘑菇“培养基”。秸秆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的生物质资源,含有丰富的碳、氮等营养成分,能为食用菌生长提供能量,中沟村的村民们将秸秆混合起来做基料,种植出来的平菇更厚实鲜美。

中沟村种植户王三英说:“我是从2016年开始干的,原来使用玉米芯,价格高一点,一袋成本接近两块钱,现在用小麦秸秆和玉米芯结合也就一块多钱,秸秆就是村里给打好捆送过来的,我们付点车费,蘑菇的生长季节是从9月开始到来年的4月份,每斤平均能卖到一块六,每亩收入在四万块钱左右。”

近年来,阿湖镇大力推广秸秆饲料化、蘑菇“培养基”等秸秆回收综合利用新模式,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价值,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减轻农户处理秸秆负担的同时,有效实现了环保与经济效益“双赢”。今年,阿湖镇针对条河、芦湖、黄柏、中沟、阿湖、墩新、林头7个村小麦种植面广且均为旱田的特点,专门引进、组织16台秸秆打捆机、20台运草机械车,为村民开展“收割、打捆、清运”一条龙服务,使秸秆变废为宝。

(来源:新沂市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