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驻扎在肃州的军队有五六万人,为解决西征将士一些基本的生活需求,他大力号召商人前往军营驻地附近,设立买卖街,满足兵勇的日常生活供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赶大营”人当年进新疆时用过的独轮车。(奇台市博物馆收藏)

左宗棠大营从肃州迁来哈密。随大营而来的商人和小贩云集哈密。商人们雇人拉着骆驼,赶着马车,驮运来大批货物。小贩们则徒步挑担而行。他们有来自甘肃兰州的,有来自陕西西安的,有来自山西太原的,还有来自河北、天津的。大营来后,原哈密镇番街、得胜街等处,商家鳞次栉比,哈密成了一大商埠,他们供应大军的日用百货。当时,人们称这些商贩为“大营客”。大营走到哪里,他们就跟到哪里。

清代诗人萧雄在《西疆杂述诗》诗注中记述:“自明公营外起,穿过新城,直达旧城西北隅,约长四里有奇,平碛构庐,店舍鳞比,市镇喧天,百货衔尾辐辏,实为从未有之盛。”

赶大营商人里最有名的是来自天津杨柳青的商人,《新疆志稿》记载:“同光之初,西师再出,湘军屯营哈密,其时四郊多垒,转运艰屯。惟天津商人首蒙霜露,冒锋镝,随大军而西。”赶大营路途遥远,行程艰辛,但利润也丰厚,消息传开,吸引了更多杨柳青人加入赶大营的队伍。

1881年3月2日的《申报》也曾以《服贾远方》为题对此事进行报道:“天津杨柳青人多有运物往哈密一带贸易者,俗谓之‘赶大营’,即左侯(指左宗棠)驻军处所也。”远在上海的《申报》能刊发此消息,足见赶大营在当时影响之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入新疆的技艺:风筝(手绘)。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晓

随着杨柳青人“赶大营”,由天津传入新疆的各种技艺有:年画、风筝、剪纸、春联、珠算、烹调、社火(包括龙灯、武术、秧歌、音乐会)、水会、花轿、扎彩、建筑(京式楼阁、四合院、庙宇及雕刻、彩绘)、造纸、纺织、供电、电影、金银工艺、海味、京货、天津风味小吃、蔬菜种植、骨医、游艺(抖空竹、踢毽子)等等,史称百艺进疆。

有很多赶大营的商贩后来定居新疆,推动了新疆的商业繁荣和文化交流,巴里坤民间剪纸艺人史桂芬就是天津杨柳青“大营客”的后裔。

随着赶大营的繁盛,哈密也成为新疆最早吃到海鲜的城市。津商将干腌海货运到新疆,并将水发海洋手艺传入新疆,遂使新疆餐饮中有了“烧四扒”海洋名菜(烧海参、鱼翅、鲍鱼、鱿鱼)。据统计,清末民初仅同盛和京货店,每年运销新疆的海参等干鲜海货,就达300驮之多。

来源 | 哈密市左宗棠文化研学馆

编辑|张亚兰

责编 | 赵春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