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中一个集中表现的矛盾冲突点就是皇帝和太子之间的关系:皇帝对太子打压、冷漠、猜疑,但同时好像又有隐藏很深的爱。其实固然有有帝王家权力之争的因素,但不能忽视的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中国式父与子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式父亲望子成龙,父权高高在上,不可亵渎、我这是为你好,你必须听我的、深信“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模式、自己没实现的梦想是下一代的职责。平凡的人也好,伟大的人也好,每个人都有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式父与子的问题之一,是不善于沟通与表达。中国儿子,中国父亲,中国男人的最大问题,是不擅长表达。他们惯于把情感积压心底,将深爱化作沉默。隐忍的爱,隐忍的表达,隐忍的付出与牵挂,才是中国式伦理下的中国父子。

它让中国爸爸羞于表达“儿子,你真棒”,也让中国儿子耻于说出“爸爸,你真好”。哪怕,在他们心中,对方早就不可替代,独一无二,重于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鹤唳华亭》剧中人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权力之争,容易忽视皇帝和太子最基本的关系——父与子。普通人家的父与子都不擅于沟通、表达,何况是帝王之家。太子从小就渴望父亲的爱,渴望父亲的认同;皇帝作为天下之主,作为一个父亲,没法轻易表达出对太子的疼爱与理解。再加上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父子之间的关系只会越来越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式父与子的问题之二,就是父亲很少认同儿子。渴望儿子成才又怕儿子骄傲的父亲,擅于以打压的方式监视儿子的成长,也总想以自己的经验指导儿子的人生。如果我们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剧中皇帝对于太子萧定权的打压,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一种磨练。我们每个普通人也想一想,是不是在我们年龄逐渐增长之后,父亲已经不再表扬、鼓励我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式父与子的问题之三,是儿子总想向父亲证明自己。渴望摆脱父亲限制和窠臼的儿子,总想竭力证明自己与父亲不同,到头来却发现,走再远的路,都也无法逃出父亲的注目。罗素说,父亲们最根本的缺点,在于想要孩子为自己争光。

其实,儿子们最致命的短板,何尝不是总想着要比老子强。萧定权的各种所作所为,何尝不是想证明自己是一个合格的太子,是值得父亲托付天下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式父与子关系,是一个不断变化过程的。在童年时代,父与子的关系非常甜蜜;在青少年甚至中年时代,父与子之间往往是对抗、僵化的;最后,儿子在磨砺中长大,或父亲在病患中离世,往事被重新理解,争吵大半生、决裂大半生的儿子,才猛然发现——自己越来越像父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年过五十的人还有什么雄心壮志
他的梦想不过是
和久别的已经长大的儿子坐在一起
喝上一杯
两只杯子碰在一起
这就是他们拥抱的方式
也是他们和解的方式
——王家新《和儿子喝酒》

我们中学时代都学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们在慢慢长大,父亲在慢慢变老;从前你心底一直视为坚强依靠的父亲,慢慢变得开始依靠你!能陪父亲喝酒,是一种中年幸运。我们,都该好好珍惜这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