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种好夏秧,稻谷满粮仓。初夏时节,喜逢降雨,正是水稻移栽好时节,达州万源市多地抢抓节令,有序推进水稻移栽工作,全面保障粮食安全,守好群众的“米袋子”,一幅幅生动的“耕作图”呈现在巴山大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钟镇陈家河村插秧机在田间奔忙。王晓艳供图

在黄钟镇陈家河村,农户李文国从秧田里将秧苗放进插秧机中,农机手驾驶着满载秧苗的插秧机在稻田里来回奔忙,一阵阵机器轰鸣的声音传来,只见水稻移栽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株株嫩绿的秧苗从插秧机秧盘上滑落,扎进田里,很快一整片田便穿上了绿色的“新衣”。

“机器插秧真的是比人工要快得多,以前我们插秧需要一整天的时间,现在十几分钟就栽好了。”李文国说。

相比较往年,机械化移栽效率比人工移栽有了很大提升,由人工移栽每人每天一亩地提高到机械移栽十来分钟一亩地,机械移栽不仅节约了栽种时间和用工成本,也有效提高了成活率与整齐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带乡太平坎村插秧机田间插秧。彭洪军供图

走进玉带乡太平坎村,目之所及,是一片片生机盎然的嫩绿秧苗,它们吐露出生命的嫩芽,俨然是大自然调色盘中的一抹耀眼亮色。在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上,村民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拔苗捆秧、犁田耙地、栽插秧苗,形成了一幅动人的农耕画卷。他们的辛勤付出为广袤的农田披上生机勃勃的绿色新装,同时也播撒下丰收的美好希望。

据了解,为提高水稻亩产量,太平坎村结合自身地理条件,依托与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建成水稻育种基地200亩,实验种植达稻1号、川华优71等品种,水稻亩产量将有望提升至1000至1200斤。

水稻种植大户解宗平说,插秧是水稻生产的重头戏,为了保证秧苗移栽品质,今年他还邀请村上插秧经验丰富的村民助力秧苗移栽工作,确保秧苗栽插的深度、株距、行距达标,为水稻丰产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我们采用机耕、机繁、机收的方式,搞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提高了移栽的工作效率。”太平坎村党支部书记张俊表示,在太平坎村水稻种植基地,近期每天均有40余人进行插秧作业,配合机械化操作,目前已完成全村900余亩秧苗移栽工作。

太平坎村因出产的稻米清香可口,享有“太平坎贡米”的美誉。近年来,太平坎村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紧抓产业振兴这一关键,通过“合作社+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推动了优质水稻的种植,不仅有效带动了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还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玉带乡“插秧节”比赛活动现场。彭洪军摄

太平坎村不仅在技术和物资上给予种植户坚实的后盾,确保水稻的优质生长;而且,当水稻成熟时,村集体更是积极行动,统一进行收购和销售工作,彻底消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这一举措不仅确保了水稻的品质和产量,更为当地种植户带来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这种全方位服务模式,无疑为当地的水稻种植产业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连日来,万源市各地抢抓农时,农机手纷纷“上岗”,全面推进水稻集中育秧、机械化插秧等全农事服务工作,依托农业机械化加快栽插进程,让科技助力水稻生产跑出“加速度”,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土地增效打好坚实基础,助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写好正安县粮食生产答卷。

今年,万源市计划种植水稻17万亩,建设水稻高产千亩示范片3个,目前已种植水稻13万亩,预计6月中旬前基本完成水稻种植任务。市农业农村局通过项目支撑采购农机具,肥料等农资,对全市水稻种植大户进行物化补助,县、乡(镇)两级农技人员300余名分赴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为全市今年水稻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万源市历来重视农业生产,2023年当地粮食播种面积首次突破100万亩大关,总产量达到38万吨,实现粮食产量“十六连增”。今年以来,全市建成水稻、玉米、马铃薯、大豆、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千亩高产展示片12个,百亩超高产攻关方8个。开展马铃薯种植、小春作物管护技术指导1500余人次,印发农业种植技术资料1.2万份。完成油菜播面20.55万亩、小麦0.6万亩、春马铃薯20万亩、杂粮1.6万亩,预计上半年全市粮食播面达20.8万亩,粮食产量5.9万吨。与此同时,大力提升农机装备技术水平,已补贴机具707台套,主要农作物机耕67.7万亩、机播122.52万亩、机收4.9万亩,全市农作物农机化率综合水平达到48.5%,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62.6%。

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万源市立足“生态、富硒、有机”优势,紧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强化产地初加工、园区深加工,聚力打造具有万源地域标志的“五彩产业”,做优做强现代农业,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努力走出一条结构优、质量高、效益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马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