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稻为桑1.0毁堤淹田后,淳安和建德两个知县空缺,李妃提出派两个好官去那里做知县。于是谭论提出了两个人选,其中之一就是海瑞。

谭纶背诵了一篇海瑞的文章,让张居正想起来这个人,之后张神童直接口述一封信,请海瑞出山。

海瑞因为孝道不愿意出山,在信中张居正给海瑞戴“公之母乃天下人之母”这样的高帽,说服力更强。

之后海瑞来到浙江,顶住郑何的压力,破解了何茂才的通倭计,没有让农民低价卖田。

在县衙树立了威信,恩威并施,让淳安百姓成功的借了粮食,准备正式改稻为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瑞在淳安过得战战兢兢,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谭纶却将他的家小从海南接来,清流为什么这么做?

海瑞的愤怒

海瑞送走了何茂才,回到家,发现谭纶正在洗地,这让海瑞非常惊喜,好友很久没有相见。

海瑞说:“肯定是你这次带兵来救我,但是没敢照面,觉得不好意思,想以洗屋子来讨好我?”

谭纶一听笑了:

“一个小小的淳安知县……胡部堂都不敢让我伺候,我会到你这儿给你洗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段话之后,海瑞猜到了谭纶此行的目的,是将自己的家眷送来了。

家人是海瑞的软肋,毕竟目前淳安的形势这么乱,海瑞都不知道,自己时可能被干掉,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怎么保护妻子女子和老母?

淳安是受灾县,瘟疫肆虐,还有可能会让家人传染上。

海瑞在浙江做事杀伐决断,在来淳安时他就没有想过要活着出去。

他敢说这句话,一方面出于报答朝廷和为民做主,另一方面则是自己没有后顾之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海瑞很生气,“你们让我在前面拼杀,可你们把我家人,也送来一起担惊受怕?”

但是谭纶并不生气,而是给海瑞讲了一个事实。

将家眷接来,是为了赶插秧苗。

海瑞想不通,插秧苗为什么跟接老母有什么关系?

谭纶的理由

其实谭纶的道理很简单,淳安灾民愿意改稻为桑是因为信任海瑞。

海瑞不把家眷带过来,意味着他不愿意在这久待,那百姓的信任就会说变就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海瑞之所以能让老百姓改稻为桑,无外乎两个手段,一个是获得了百姓的信任,这个信任的基础就是他救了齐大柱等人。

其次就是他的威吓,以及齐大柱的威吓,让老百姓觉得不这样办后果不堪设想。

归根结底,老百姓能不能插秧苗,全在于对海瑞的信任,之前的盲人老汉也讲了,如果他们借了粮,海老爷不要大家还,但是海老爷要是升职走了,下一任会不会让大家赶紧还呢?

如果海瑞的家眷不过来,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他就是一个裸官,随时可能跑路,到时候老百姓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如果掌权人家眷也在这里,做好了长住的打算,那么老百姓才会更加信任,才会全力执行。

海瑞听了这一番说法,表情松懈了。

谭纶见海瑞松了口,再次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让海瑞好好干,特别是改稻为桑不能松懈,做出成绩,他才有被提拔的资本。

谈纶甚至给海瑞画了一张大饼:“有了这番政绩,今后封疆入阁不是没有可能!”

他这话就有些夸张了,不符合实际情况,饼画得太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来谭纶说的让海瑞挺受用,结果一句“封疆入阁”让海瑞大发雷霆:

“你们当初写信让我来淳安县怎么说的?什么公之母即为天下人之母,公之女即为天下人之女……”

海瑞便是拿当时张太岳拟的那封信来怼谭纶。

当初为了让海瑞出山,给到的条件,就是照顾他的家人。可如今海瑞在浙江大干一场,已经陷入了危局,清流却还将他的家人也一起拖进来。

还说画大饼“封疆入阁”,海瑞气不打一处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瑞这句“你想封疆入阁”也算点破了谭纶。清流都是嘴上仁义道德,做得事情确实不那么好看。

另一个私人理由

谭纶为了缓解气氛,还给他说了一个消息,李时珍会到淳安来为灾民预防瘟疫。海瑞自然是高兴的,谭论顺便提起让李太医给海瑞开方子,解决他的子嗣问题。

谭纶这个人,朋友真的是多,他帮海瑞虽有利用的心思,但也为海瑞考虑了一些,有这五份心思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作为孝子的海瑞,对于没有儿子还是很在意的,谭纶的这番好意他还是欣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谭纶和海瑞说起了朝廷的局势,毕竟海只是一个知县,信息有限,对嘉靖是不了解的。

严党的改稻为桑国策失败了,钱的问题还是没能解决,浙江出了这么大的事,罪责总要有人来担。

目前严党还不能倒,因为大明和嘉靖需要他们,严党不倒,改稻为桑推不动,只有从其他地方找银子来填补亏空,有这个钱的,只有沈一石。

海瑞心中也是一惊,在码头他和沈一石有过一番对话。

现在看来沈一石的命运,从改稻为桑开始的那一刻就决定了,无论他他赈灾或是买田,都是徒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一石未必不清楚这一点,只是,他没有路。

海瑞和谭纶对朝局的谈论,让海瑞进一步了解了大明的实际情况,也让他对嘉靖皇帝进一步怯魅。

尾声

谭纶是清流的做派,喜欢画大饼,就是要让海瑞为他们冲锋陷阵,他也是一再强调海瑞和他们是一条船上的,不管什么时候都跟他同坐,裕王也是他们的后盾。

海瑞出山之后,在浙江经历了生死考验,对皇帝和清流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才会写出千古流传的《治安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