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新经纬6月13日电 (王玉玲)近日,泰德医药向港交所递表,文件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该公司是全球第三大专注多肽的合约研究、开发及生产机构(CRDMO),不过根据该公司引用的相关数据,泰德医药所占市场份额仅1.5%,与前两名相差较大。

市场份额与前两名差距较大

所谓多肽类药物,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与小分子药物及抗体药物相比,多肽类药物表现出某些独特优势,较小分子药物有更高的药物活性和更强的选择性,并较抗体有更好的稳定性和更低的免疫原性。

泰德医药递交的文件显示,按销售收入计,全球多肽类药物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607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89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1%。中国多肽类药物市场规模按销售收入计由2018年的人民币48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4%,并预计将进一步增长至2032年的人民币251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7.3%。

中新经纬注意到,中信建投证券2023年7月发布的研报显示,多肽CDMO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竞争,国外Bachem、Polypeptide等老牌国际知名多肽原料药生产企业凭借项目经验、地缘优势、客户关系和政策壁垒,长期占据垄断地位。而随着仿制药的兴起和医药全球化分工的推进,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凭借齐全的原材料供应和成本优势占据了服务早期多肽药物研发的临床前研究阶段CDMO市场。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全球专注于多肽的CRDMO占有市场份额前三名分别为公司A、公司B与Medtide(即泰德医药),其中公司A总部位于瑞士,专门从事多肽及寡核苷酸的开发及生产,2023年源自多肽的收入为4.32亿美元,市场份额占比为13.8%,公司B同样总部位于瑞士,专门开发及制造用作API或治疗产品中间体的合成肽及寡核苷酸,2023年源自多肽收入为3.14亿美元,市场份额占比为10.0%。

相较于公司A与公司B,泰德医药的市场份额和收入相对较少,源自多肽的收入为0.48亿美元,市场份额占比为1.5%。

从客户群体来看,泰德医药与公司A、公司B一致,主要业务区域较广泛,包括美国、中国、日本、欧洲、韩国及澳大利亚。

财报显示,泰德医药较为依赖海外客户。2021年至2023年,泰德医药收入中69.9%、71.1%及78.0%来自总部位于海外的终端客户。与之对应的是,泰德医药来自中国内地的收入出现下滑,从2022年的1.01亿元减少26.9%至2023年的0.74亿元,主要原因是中国内地客户的需求减少。

对于海外业务占比较高,泰德医药在风险提示中表示,在美国及日后可能开展业务所在任何其他司法权区的法律及监管制度及竞争环境可能有别于中国的法律及监管制度及竞争环境,可能遇到不可预见的障碍和挑战,这可能会导致扩展计划延期或失败。

客单价下滑

总体营收表现来看,2021年至2023年,泰德医药的营业收入分别2.82亿元、3.51亿元和3.37亿元,年内利润分别为0.80亿元、0.54亿元和0.49亿元。

对于2023年营业收入和年内利润双降,泰德医药解释称,由于每名客户平均收入由2022年的52.8万元减少10.4%至2023年的47.4万元,单客平均收入下降源于三名主要客户由于自身多肽药物开发资源、计划及周期的变化而大幅减少服务需求,合计减少了0.34亿元。

作为专注于多肽药物的公司,泰德医药称,截至2023年1月1日,泰德医药多肽项目管线包括249个CDMO项目及六个CMO项目,战略性专注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领域的管线建设,目前已与七名开发口服及/或注射GLP-1产品的客户有九个GLP-1药物开发项目。

对于战略性专注GLP-1的理由,泰德医药称,GLP-1药物的扩张及渗透预计将带来规模经济及降低整体生产成本(如氨基酸价格),从而导致GLP-1药物的更广泛采用,形成良性循环。

泰德医药还表示,将提升GLP-1的产能,计划未来两至三年内在中国建造或收购新生产园区。该扩张计划是为了满足潜在客户对GLP-1产品现有及日益增长的需求,该等产品正接近临床及商业化生产的后期阶段。

核心子公司曾是信邦制药旗下资产

泰德医药的主要附属子公司,为2001年由泰德医药执行董事李湘成立的中肽生化,该公司曾为信邦制药旗下资产,后又被打折出售。

2015年,主营业务为中成药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信邦制药宣布收购中肽生化的全部股权,作价20亿元,中肽生化彼时的股东徐琪及李湘莉成为信邦制药董事。值得注意的是,这笔交易彼时溢价较高,收购价高于账面净资产,评估增值率为727.27%。

对于出售中肽生化的原因,泰德医药在文件中称,是为丰富和完善信邦的业务模块,发挥其平台的协同发展优势,同时为中肽生化提供融资平台。2018年,中肽生化将诊断业务板块分离,成立康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运营。

不过,2020年,仅出资收购五年后,信邦制药就决定剥离中肽生化及康永生物权益,泰德医药称,原因包括多肽业务当时市场状况、中肽生化及康永生物的进一步发展预期需要大量额外的研发投资以及海外生产园区的设立等。

信邦制药在2021年回复投资者公告中称,是基于竞争格局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中肽生化盈利能力出现持续下滑趋势,其中国业务拓展未获得有效进展,为避免对上市公司持续盈利能力造成风险,决定转让股权。

信邦制药所选择的买家,就是2020年成立的泰德医药(浙江)股份有限公司(即泰德医药),泰德医药由琪康国际及杭州海鼎分别持有51%及49%。

中肽生化及康永生物的股权作价分别为7.18亿元和0.31亿元。以此计算,信邦制药在五年后便以7.49亿元的总价出售了中肽生化及康永生物,约为购买价的四折。

与此同时,徐琪及李湘莉也辞去信邦制药董事职务。值得注意的是,杭州海鼎由李湘莉及其配偶持股100%,琪康国际由徐琪通过HealthyAngel全资持有,由此相当于,中肽生化又回到了原股东手中。

从当前泰德医药股权结构来看,徐琪通过琪康国际持有泰德医药47.65%股权;李湘莉通过直接持股和间接控股形式,合计控制公司28.77%股权。二者合计控制泰德医药76.42%股权。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王玉玲:wangyuling@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罗琨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