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以5米多长的画卷,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况。这幅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由于它精彩绝伦的绘画技艺和扑朔迷离的传世经历,最终被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首。长久以来,后人对此画不断解读,众说纷纭,逐渐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贬褒各半。尤其是当下媒体及众多学者,多持有“盛世危言”及“充满险情及忧患意识”的论调,遂使世人对此画多少有点敬而远之的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治清明”盛世说

及“忧勤惕厉”危机说

清明上河图》原画后面有金元明三代共13人的题跋。通读所有跋文,基本看到两种观点:“政治清明”盛世说及“忧勤惕厉”危机说。

第一位题跋者为金人张著,他在题跋中首次为后人提供了作者张择端的生平事略;其后张公药诗跋“升平风物正堪传”、王磵诗跋“歌楼酒市满烟花,溢郭阗城百万家”、张世积诗跋“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等诗句,流露出怀念旧都与感慨当世之意;张公药诗中有“老氏从来戒盈满,故知今日变丘墟”句,则借老子《道德经》“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之句,指出宋徽宗的亡国是因“盈满”而最终导致汴京城“变丘墟”;张世积则以“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感叹世事沧海桑田。三位金代诗跋者的诗句与张择端画作互为表里,交相辉映,共同描绘了当时汴京风貌:“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与满目“繁华”;他们离北宋灭亡时间才相隔几十年,估计其中个别人还亲眼目睹了当时的盛世景象,所以对汴京城当时的景物描绘应该是非常写实的,字里行间也未对张择端画作描绘的景物真实性流露出丝毫的质疑。由此可以基本肯定,张择端是如实描绘了汴京城当时的盛世繁华与祥和景象。

随着宋朝灭亡,蒙古人统治中原,元代题跋者们已不满足于发表惆怅和感叹。尤其是他们中的汉族文人或士人,面对异族统治,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将复杂的民族感情和家国忧虑倾泻于题跋之中,不断表达出“忧勤惕厉”及“独从忧乐感兴衰”的观点。

第一位元人题跋者是杨准,其跋“……盖汴京盛时伟观也。……至宋列圣,休养百年,始获臻此甚盛,其君相之勤劳,闾井之丰庶,俗尚之茂美,皆可按图想其万一。吾知画者之意,盖将以观当时而夸后代也……”此处杨准非常精准地揭示了张择端殚精竭虑创作此画的用意:即让后人能通过他的画作感受大宋君臣相协,朝野和谐,国泰民安,“盛时伟观”,且告诉后人如此煌煌巨作,也仅仅能使人“按图想其万一”。杨准跋文至此忽然话锋急转,“……夫何京攸父子,以权奸柄国,使万姓愁痛,强虏桀骜,而汴之受祸有不忍言者……”对宋徽宗听信蔡京父子亡国痛恨之意已昭然文中。随后第三位元人题跋者李祁,直指此画“……然宋祚自建隆至宣政间,安养生息,百有五六十年,太平之盛,盖已极矣。天下之势,未有极而不变者,……观是图者,……抑将犹有忧勤惕厉之意乎?噫,后之为人君为人臣者,宜以此图与无逸图并观之,庶乎其可以长守富贵也”。

李祁首先提出《清明上河图》“犹有忧勤惕厉之意”,也最早提出此画危机重重。“厉”指危机,《诗·大雅·瞻卬》有“降此大厉”,此处意指《清明上河图》隐藏各种险情。他还将《清明上河图》与唐开元年间明相宋璟献给唐玄宗的《无逸图》相提并论,从物极必反、居安思危的中国传统思想、从后人读史的视角、以北宋山河破碎的历史教训,对为君为臣者提出劝诫,只有君臣团结、上下一心才能确保社稷江山永固长存,“庶乎其可以长守富贵也”。

此后,李祁五世从孙、历任明弘治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李东阳,曾三次观摩《清明上河图》,并于1491年和1515年两次为画题长跋。第一次以诗题跋:“宋家汴都全盛时,万方玉帛梯航随。清明上河俗所尚,倾城士女携童儿……花棚柳市围春风,雾阁云窗粲朝绮……”诗跋不断呼应张择端画中描绘场景:——汴都百姓倾城上河——扶老携幼,郊外扫墓——踏青者往返于汴河——祥和景象,所以此画“赢得风流后代夸”。诗跋的最后,李东阳还对此画做出“丰亨豫大纷此徒,当时谁进流民图?乾坤頫仰意不极,世事荣枯无代无”的评论。李东阳认为此画应完成于“丰亨豫大”的宣政以前,并在24年后的第二次题跋中一再强调:“此图当作于宣政以前,丰亨豫大之世”,是宋朝鼎盛时期之作。

对所谓“危机想象”的再分析

细读以上题跋就会发现(除文中引用的题跋外,其余跋文多为对此画风格研究及传承考证,未多涉及画面内容),所有题跋者都对一个事实毫无异义:他们一致认定张择端的确真实地绘制了北宋全盛时期政治清明的太平盛世,并且是全景写实经得起推敲的;而“忧勤惕厉”及“独从忧乐感兴衰”等观点,则不免带有后人生于后世,以后知后觉的目光对前人作品的当下解读,是有失作者创作初衷的“二次创作”。

201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清明上河图》真迹公开展出,再次走进大众视野,并将当代人对此画的解读推向新的阶段。然而综合分析今人著作及目前网络上大量的相关解读,似乎更偏向于“危机四伏”与“充满忧患”,甚至用“触目惊心”来危言耸听。本人经过两年多的临绘还原并仔细研究,认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确实是绘制了北宋汴京开封城内外清明时节的社会风貌与市井风俗,表现了当时的太平盛世。对于目前社会上广为流传《清明上河图》所谓的危机现象的说法,我给大家择要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画卷开始处有一匹脱缰奔马,惊吓了附近一孩童,旁边老人急忙召唤孩子(图1)。很多人认为这是作者张择端刻意安排在此的惊险场景,并暗示整幅画卷的主题为“危机四伏”。仔细辨识,奔马上面有骑手身影(原画此处脱落),所以马匹并未脱缰,只是速度较快,而且奔跑方向根本未对着小孩,更造不成太大的危机。如果硬要给此处细节做一合理解释,我倒更认为这是张择端为增强全卷的动感与节奏,有意而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临近河岸处有一四角亭,立于高台之上(图2)。有人认为是当时的军用望火楼,荒废于此,并认定当时消防系统形同空设,愈发增加了画面的危险系数。经查阅同时代的《营造法式》记载及南宋《西湖清趣图》,望火楼为砖石结构台基,由四根大木柱支撑着顶端的瞭望亭,呈塔状造型。所以我推测,此四角亭,不过是一家普通的小茶坊;

3.通过画中汴河运粮船来往穿梭的忙碌景象,我们不但能感受到当时漕运的繁荣,甚至能感受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比对画作,完全相符。而有人认为这是张择端刻意暗示严峻的商家囤粮隐患,并把最能展示汴京餐饮业高度发达的招牌广告,认为是作者暗示泛滥的酒患,这其实是对《清明上河图》的过分解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画中最精彩的虹桥部分,一艘大客船与虹桥紧挨,大部分解读者认为这是一次即将发生的船桥相撞事件,并将此画的危机感推向极端(图3)。但仔细辨识,更感觉这艘大船是正想方设法靠近虹桥,由于逆流之故,船上有人试图用长钩搭桥,桥上还有人投下长绳相助。照此推理,这根本不存在险情,四面八方围观者更像是携手相助,而非大呼惊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赤子之心“为万世绘太平”

限于篇幅,暂且略举以上几点。众所周知,宋代是皇权与士大夫共治的天下,自宋太祖立下“不得杀言事者”的制度,直到北宋灭亡,此制度始终未被破坏。所以张择端根本没必要费时四五年,以一幅暗藏无数隐患或隐喻、令人百思才得其解的画作来谏言日理万机的宋徽宗。如果真要如此,套用目前流行语,那叫“汝在考验朕的智商”,张择端的“冒天下之大不韪”是真正的“作死”行为。

再次品读杨准跋文“吾知画者之意,盖将以观当时而夸后代也”,情不自禁想到张择端同时代且较早于他的理学大儒张载“为万世开太平”的誓言。不难想象,张择端以赤子之心“为万世绘太平”肯定会受张载思想的影响。究竟是“盛世危图”还是“万事太平”,我想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这也是《清明上河图》值得人反复欣赏、研究的魅力所在。

文并供图/梁秀嶷

(宋画复制专家、国家检察官学院兼职讲师)

编辑/陈品

排版/王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信号|bqtt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