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没有生活,也没有事件。”诗人海涅仅用一句话就概括了康德的一生。康德的一生就像一个最规则的动词。这位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家“很少走出哥尼斯堡,却让世界来到他的身边”。

1724年4月22日,康德诞生,距今已300年。过去300年来,世界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康德仍是“活的思想家”,是“我们时代的康德”。

这位一生居住在家乡,过着时钟一般精确而清心寡欲生活的哲学家,绘制了一幅人类心智与道德的地图,永远地改变了人类的思想版图。贝多芬曾满怀敬意地引用了他的名言:“头顶是璀璨星空,心中有道德法庭。”

哥尼斯堡的教书匠

1724年4月22日,康德出生在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8岁时,康德的天分受到一位牧师的赏识,被送进腓特烈中学。

此后,他几乎从未离开家乡,终身未婚,大部分哲学著作出版于晚年。然而康德现在是属于世界的。

在康德眼中,哥尼斯堡“可以被视为拓展对人的见识和世界视野的好地方,虽不远行亦能知天下事”。康德一辈子没干过别的,除了读书、写书,就是教书。他教过逻辑、形而上学、人类学、道德哲学、伦理、自然神学、数学、物理、力学、美学、地理、生物、教育学、自然法。

24岁,康德从大学毕业,辗转于哥尼斯堡附近的几座城镇,做家庭教师谋生。1755年,康德取得了硕士学位和讲师资格。讲师上课并不在大学里,只能在私人或租来的讲堂讲课。从未出过国的康德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讲课趣闻逸事不断,间杂异国风土人情,经常把学生讲得当堂大笑或落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德家乡哥尼斯堡的康德像

学生需要比他先到一小时,早晨六点开始占座,足见其受欢迎程度。康德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资质中平的学生能听懂为标准。他常说:“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开素质教育之先河。

讲师要靠学生付的听课费过活,康德有时会写信向学生本人和学生家长催讨讲课费。他和学生关系很好,据说每年芜菁上市后,他都不忘向一位学生讨要,“到季节了,你该给我准备一箱寄来了。”

康德在46岁时取得了哥尼斯堡大学的教授席位。当上教授后十年没有发表任何文章,教授委员会都开始怀疑当初将他评为教授是一个错误。当时哲学泰斗摩西·门德尔松公开称康德让所有的德国大学蒙羞。

康德的某个学生一次参加聚会时,宣布康德正在写一本伟大的著作,教授们一片哄笑和调侃。地理学家兼天文学家伯努利写道:“康德先生很久没有发表哲学著作了。他保证他不久便会出版一本小册子。”他说的小册子就是后来的《纯粹理性批判》。

人类的三大问题

对于哲学系的学生来说,康德三大批判的中译本封面,深绿色的底色加上康德的黑色剪影恐怕是最深刻的记忆之一。一是因为康德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学习中绕不过去;二是因为康德著作的晦涩难懂,一天读不了几页。

1781年,《纯粹理性批判》出版时,康德已57岁。在给摩西·门德尔松的一封信中,他说:“虽然这本书是12年思考的结果,它其实是急就章,花了四到五个月就完成了;对它的内容我极为用心,却没有太在意它的风格以及理解方面的难度。”

《纯粹理性批判》系统地研究了形而上学以及知识论——“我能知道什么?”随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关心的是伦理学问题,回答人类的第二大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而《判断力批判》则主要关心美学问题,要回答的是第三大问题:“我可以希望什么?”

这三大“批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彻底推翻了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莱布尼茨—沃尔夫派哲学体系,实现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哥白尼转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德 佟毅/绘图

但《纯粹理性批判》这本“欧洲有史以来写就的最重要的书”(叔本华语),出版之后竟无人喝彩。它一出版,就夺得哲学史长句冠军——一个读者写信抱怨康德:“读你的书十个手指头都不够用,因为你写的句子太长了。我用一个指头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指头都用完了,一句话还没读完!”

康德哲学被接受的过程是缓慢的,但他交给每个人一件锋利无比的思想武器,让人们学会开展“纯粹理性”的批判,就是对任何哪怕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都采取批判的眼光,不盲从,而要问一个“为什么”,问一个“何以可能”。

自由,是康德最重视的基础价值。康德哲学中,自由是知识、道德、法律和美的前提。康德说:“自由不是为所欲为。自由是可以不做违心之事。”自由,就是有权自由选择。什么是善?善就是可以追求自己的幸福。怎样才能追求自己的幸福?首先要有自由。

2024年,作家丹尼尔·凯尔曼和哲学家奥姆里·博厄姆共同出版了《我头顶的星空——关于康德的对话》,在书中,他们从康德那里寻求对时事问题的重要回答。凯尔曼认为,“康德是我们这一领域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最伟大的智识革命之一。”

最著名的散步

康德身高仅1.57米,身材瘦小,但目光炯炯,至老不衰。他注重养生,生活以高度自律闻名。他的男仆每天早晨五点把他叫醒,他在书桌旁工作到七点,穿着睡帽和睡袍,上午的课上完回来后,马上把这些行头又穿上,在书房一直待到下午一点,然后用他一整天中唯一的一顿餐。接下来就雷打不动地去散步。

“当地大教堂的巨钟也不比居民伊曼努尔·康德更兴味索然地重复日复一日的工作。起床、喝咖啡、写作、授课、吃饭、散步,一切都有固定的时刻……”诗人海涅描绘康德的漫画像广为流传。

据说居民们在与康德打招呼时,总是趁机校正自己的钟表。只有一次,邻居们没有准时看到他出现,都为他担心,当时他沉浸在卢梭的《爱弥儿》中,以至于忘了时间。康德散步,永远穿着灰大衣,手里提着手杖,散步时闭口不言,据说他认为在路上张开嘴不卫生。康德去世后,该路被市政府命名为“哲学家之路”。康德认为散步使人感官彻底开放,神游四方,心骛八极,精彩程度堪比纵横世界的旅行。有人说:“康德所有的伟大历险都发生在他的头脑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伊曼努尔·康德最后的日子》剧照

哲学须静思,康德讨厌噪音,也不喜欢音乐,曾两次搬家躲避别人发出的声响。甚至有一次还气愤地给警察局长写信,要求禁止让附近监狱里的囚犯吟唱赞美诗。

1804年2月12日,康德在80岁时去世,他的遗言是:“好啦。”

“二战”后,哥尼斯堡成了苏联领土,改名为加里宁格勒。今天,这里也是俄罗斯的一片飞地。康德仍长眠于此,在他的墓碑上,镌刻着摘自《实践理性批判》中的一句话:“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是一个天生的思考者,也是天才的思考者。有人说,康德是近代哲学的关键节点,康德之前的哲学都流向康德,康德之后的哲学都来自康德。他的理想主义可以看作是应对当今时代平庸化的一剂良药。

(资料来源:《南方周末》、

哲学之路微信公众号、 澎湃新闻等 )

本文摘自《青年文摘(彩版)》2024年第11期

更多精彩,请扫码订阅

《青年文摘(彩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