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节日器物,

是南宋日常的见证,

以其独有的文化韵味熠熠生辉。

跟随这本书,

探寻那些光影背后的文化故事,

重现一段辉煌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名:《南宋岁时节日器物研究》

作者: 陈晶

出版社: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南宋节日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物质文化的研究方法,着重探讨了在历史转换中节日器物继承、转变与发展的基本情况。

书中首先通过论述岁时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观察节日器物在南宋时期的存续状态以及与时人之间的关系;经由对代表性的节日器物的名物考据,总结出节日器物在节日系统构建中的物态规范作用。其次,讨论节日器物是如何在两宋历史更迭过程中,以其独有的物质属性延续着历史记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转变与发展。再次,作为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手工艺品种,节日器物以南宋都城临安作为中心和枢纽,与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着广泛的双向及多向区域性流动。最后,从几个代表性岁时节日在临安城内活动的空间出发,观察节日器物在节日活动中的移动轨迹与特征,充分发挥了节日器物“见证者”“参与者”的历史作用。

本书系2019—2020年度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青年重点项目“见揭南宋临安城市意象的文化路径与意义深描”课题成果。

对于有兴趣了解中国南宋时期手工艺及其文化意义的读者,《南宋岁时节日器物研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作者不仅提供了关于节日器物的丰富信息,而且揭示了这些物品在当时社会结构和文化实践中的角色。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深入理解南宋时期的文化精粹和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新书试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元夕节夜晚燃灯街景

工艺技术传至临安

“有一技之长可易地谋生的工商业者”定居临安后,在当地继续从事相关手工艺的生产;还有一些手工艺人虽然本人没有迁徙到临安,但是他们的工艺技术也随着移民潮从北方逐渐传入临安。

两宋时期的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购买一种叫作黄胖的节日器物。北宋时期,黄胖被列为“门外土仪”的一种,南宋时被称为“湖中土宜”。黄胖是一种泥制捏塑玩具,塑造的形象基本是圆润丰腴的儿童,所以有时也称作泥孩(儿)。黄胖在土宜中具有代表性,因此时人及后世研究者有以黄胖指代土宜之意。

北宋时期的田玘就以擅长制作这种泥塑玩具而名扬天下,时人对他的作品称赞有加。晁说之《赠鄜州田玘》诗曰:“前世能歌田顺郎,今身追悔太昌昌。戏泥巧尽群儿态,休忆小姑初倚床。”田玘设计的泥孩儿大小形制不一,“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以供不同活动场合需要。他的作品做工精致,所以售价昂贵,“一对至值十缣,一床至三十千”。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争相购买,陆游家就曾经收藏过一对卧姿的泥孩儿,泥孩儿的身上有小字铭文“鄜畤田玘制”。

田玘是陕西鄜县人,目前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表明田玘本人在开封从事泥孩儿创作。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他的技艺和作品已从鄜县向东流传至开封。田玘的产品在北宋开封坊间十分有名,以至于当时有很多工匠都在模仿他的产品造型与制作技艺,却难以望其项背。南宋时期,泥孩儿的生产并没有随着政权的更迭而停止,北方泥孩儿的制作技艺和风格特征也随着南移人群传入临安。经过时间的推移、艺人的离世,后来的临安人虽然对于泥孩儿的热忱不减,也在城中兴起了以集中贩售泥孩儿而闻名后世的孩儿巷,但众人已经不清楚在本城流行的泥孩儿制作技艺原是从北方鄜县田玘处传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关于作者

陈晶,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艺术学博士。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英国金斯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设计史、工艺史研究,尤致力于宋代民俗手工艺及文化交流等专题研究。

内页欣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编辑 | 张婷婷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李振伟

三审 | 马子雷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4年出版45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25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