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这是医学生的庄严誓言,也是每位医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前的庄重承诺!身为医生,并非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

为了挖掘更多在患者中口碑良好、在同行中备受认可的“好”医生。《国际金融报》健康报道组在2024年6月正式推出“国金名医谈”专栏,我们将持续关注国家医改政策,走进医院,通过专访的形式,探索一些专家医生的从医故事,并通过分享这些医生的临床故事,来加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距离约定好八点半的采访时间已经过了四十分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下称“曙光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张治军医生还是不见踪影。正当记者要向其他工作人员询问情况的时候,张医生迎面疾步走来。他一边大口喘气,一边擦着汗,为自己的迟到表示歉意。

原来他刚参与了一场抢救,白大褂下的POLO衫显然已经湿透,张治军顾不上换衣服就直接赶来,因为采访结束后,还有5台手术在等待着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治军 (唐菁阳摄)

不是急诊医生,却时刻准备抢救

耳鼻喉科也要参与急救?”记者问。

“类似今天这样的急救在我们耳鼻喉科其实很常见,除了窒息急救外,还有一些危重患者也有突发情况,如果我们耳鼻喉科医生不在,就会很麻烦。”张治军答道。

张治军又向记者讲述了3年前他参与的另一场抢救,一位老年患者在另一家医院做完喉癌手术并放疗后,出现了喉狭窄重度呼吸困难现象,要转运到曙光医院。当时患者还在急救车上,张治军接到电话后,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从办公室冲到急救室。

当时患者情况紧急,已经出现了大小便失禁、大汗淋漓、面部嘴唇发紫、眼睛上翻等症状,连从急救床换到手术床上的时间都没有。张医生当机立断,冲上去第一刀切开皮肤,第二刀切开气管,再插管将呼吸机接上。正是这关键的两刀将患者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事关呼吸,3分钟就决定生死。“必须尽快打开患者气道,如果呼吸停止超过3分钟,人大脑内的脑细胞就出现不可逆的死亡,即使抢救过来患者也可能成为植物人。”这就是张治军眼中耳鼻喉科生命与时间赛跑的日常。

DRG下疑难杂症要敢于接诊

从医三十多年,张治军对医生这个职业有着自己的执着。这是一个需要“天赋+勤奋”的职业,既然选择走这条路,就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生命,相信只要自己跑得快,拿得稳,拼尽全力就有创造生命奇迹的可能。

“我从小身体不好,三年级就得了胃病。也许是从那时起,就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后来高考择校报考时,我果断选择了医学院。”谈及学医的初衷,张治军说道。

在兰州医学院(现兰州大学医学部)读大三时,张治军就已经能够为甘肃天水老家的患者作一些初步的疾病诊断。

“村子里的‘赤脚医生’说一个吃不下饭、坐卧不安的病人是胃病,但经过我的判断明显是典型的风湿性心脏病,我建议他赶紧去县医院。他住了两个礼拜的院,病情便有明显好转。”从此,责任、天赋以及胆量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实施后,你们会把疑难杂症的患者拒之门外吗?

面对记者的提问,张治军表示,“疑难杂症来了我不怕,我会全面分析病情和评估患者总体状况,最终做出判断,争取让所有患者都有个好预期。”作为一名有经验的医生,难治的疾病也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医治,老办法不行,可以找全科室、全院,甚至找同行研究新办法,走创新之路。

治疗那么多患者,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患者还有记忆吗?记者继续问道。

张治军激动地说:“很多!”

为了帮助记者对耳鼻喉科的手术治疗有直观感受,张治军打开自己的工作电脑,文件夹中是一个个患者手术前后的资料。有手术后患者开心的自拍照,有失去喉功能后借助电子喉发出声音患者的视频,当然也有肿瘤晚期患者面露忧愁的神情。其中最吸引记者的是一位高龄患者的治疗案例。

张治军医生指着一位百岁老人李英(化名)术后六年的照片说道,“这位来自浦东祝桥镇的患者在94岁高龄时来我们科室,当时她的家属要求切除面部的一个小瘤子,我问她,您下面那个大瘤子不考虑切除吗?”

当时家属很吃惊,坦言道,他们已经被其他好几家医院拒绝了。年事已高,风险增大,叠加肿瘤面积过大,手术存在难度。他们已经不抱任何希望。

“这位患者携带腮腺肿瘤已有30年之久,直径超过9厘米,出门还会被别人嘲笑,尤其是村里的小孩子看到她的肿瘤都吓哭了,所以她几乎不敢出门,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家属已经去过多家医院咨询,都因为风险大被拒绝手术,但是我觉得我可以。”张治军说道,“经过检查,我们发现这位高龄患者身体状况良好,综合评估觉得手术成功概率还是蛮大的,有把握做好手术,于是我就将这位老太太收治并进行了手术切除和面部整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受访者供图

“手术后这位老太太很开心,将银耳环换成了金耳环,看上去非常精神,还到处走亲访友,开始社交了。”在描述这位老年患者手术后获得新生的案例时,张治军脸上浮现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开心和骄傲,这也许是医生和患者关系最美的诠释。患者家属定期联系张治军医生,告知患者的生活进展,这种良性沟通,让医生的职业荣誉感得到了回馈。

2020年,张治军还曾前往李英家中随访,陪同其庆祝了96岁生日。现在这位患者100岁了依然健在。

随着DRG付费系统的落地,高龄患者更是成为了各大医院的“老大难”问题。不过,在张治军医生这里,却并不回避高龄患者。还有一位年近90岁的高龄退休警察,也曾受到腮腺恶性肿瘤影响,失去了体面的退休生活,在张治军医生团队的精心治疗下,这位高龄患者同样恢复了容颜,含饴弄孙地度过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于医生而言,只要严格按照诊疗规范,相关费用就比较好控制。但也有个别患者因其自身有一些合并症,存在着超出诊疗费用标准的可能。因此,后续DRG的实施可以考虑将有合并症和没有合并症的患者分开对待,不能一刀切。”张治军从自身经验出发分析道。

“名医”炼成记

比起“天才型”医生,张治军更愿意称自己为“勤奋型”医生。

1991年,张治军从兰州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了留校附属医院的10名优秀毕业生之一。回忆起在兰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下称“兰医二院”)的工作经历,张治军依然心存感激。

实习期早上6点起床,然后去病房给病人抽血、查房。这一系列基础性工作构成了张治军在兰医二院的每一天,但也正是这些周而复始的工作,培养了他的临床能力,让他在后续工作中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困难。

工作四年后,张治军选择到华西医科大学进一步深造,完成了硕博连读5年的学业。毕业后,他先是在上海市公利医院任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2004年来到曙光医院。

无论在哪里,张治军从不畏惧挑战。30余年的从医生涯让张治军见过各种疑难杂症,让一位又一位患者的脸上重现笑颜。如今他依然保持着学习的习惯,工作日是实操经验的积累,周末还要参与线上或是线下的学习。

“绝大多数医生在工作上尽心尽力,加班加点、操心诊疗,焦虑和失眠是常有的事。”即使工作30多年的张治军也不得不感慨这份工作的辛苦。

5月,张治军所在的科室收治了103位患者,完成了88台手术。采访期间,又有住院患者敲门。从谈话中,我们获悉这是一位来自山东的下咽癌晚期患者王阳(化名)。

前一天,张治军帮王阳做了支撑喉镜下活检。交流过程中,张治军一边拿起影像学图片为患者讲解,一边安抚着王阳的情绪,鼓励他即便是晚期也要有信心抵抗肿瘤。

此时,同患者沟通的张治军,眼神略显疲态但不失神采,方正而慈祥的面庞上总是挂着笑容,鼻梁上的眼镜让他显得更儒雅亲近,这样的和蔼可亲,也让患者能够放松下来和他袒露心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菁阳摄

人才培养“传帮带”模式不可废

谈及当前医学人才的培养,张治军感慨道,当年他求学时,“传帮带”的培养模式让他受益匪浅。

“‘传帮带’就是指科室里面所有的医生都是我们的老师。同学们谦虚好学,老师也对我们关爱有加,我在那里学到了非常扎实的临床基础。我至今都非常感激当年的老一代医生,我希望新一代医生也要心怀感激向自己的老师学习。”

张治军分析道,当前对于尚处在研究生阶段的医学生采取的培养方式是“四证合一”。即除了需要完成学业,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医学生还需要考取执业医师证和住培证,其中的压力不言而喻。

比起书本上的知识,在张治军看来,临床的实操能力更应该放在首位。“现在有很多学生,流转的科室很多,但去了以后都只是蜻蜓点水,该学的东西非常有限。这也导致了一个现象的产生,全科医生不全,专科医生不专。”张治军说道。

因此,他认为,专科医生和全科医生需要分开培养。全科医生的确需要到各个科室流转,深入学习多个专科的知识。而对于专科医生,他们在校期间就已经获取到了各科知识,再通过后期专科的临床实践,就可以完全掌握所需技能,无需再到各个科室轮转。

在科室的日常工作中,张治军始终关注科室内医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沿用自己上学时“传帮带”的培养模式。“我会把我的技术和诊疗经验一点一点传授给他们。从多学多看再到实际操作,循序渐进,才能将临床中的基本技能掌握扎实。”张治军说道。

而这样扎实的临床经验,也让他更加游刃有余,尤其是在面对种种疑难杂症的挑战之时。他笑称,“‘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几十年如一日的实操,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就是要在疑难杂症面前敢于下手。”

当然,高压之下的张治军也有着属于自己的放松方式,身为西北人的他,习惯去医院附近的一家面馆,点上一碗兰州拉面,吃过后再去河边走一走。短暂休息后,继续投身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及教研之中。

名医科普小提示:

爱打呼噜是身体的危险信号

提及耳鼻喉科,大众第一时间想到的往往是“四炎一聋”即鼻炎鼻窦炎、中耳炎、咽喉炎、扁桃体炎和各种耳聋。但实际上,随着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病种也在增多。

面对肥胖人群与打鼾高发的现状,张治军医生特别提醒广大驾驶员务必重视一种耳鼻喉科的常见疾病,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OSAHS其实很常见,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睡觉打呼噜。但老百姓对这个病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习惯上有人认为,打呼噜证明这个人睡得香、睡得好,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张治军指出。

事实上,打呼噜伴有的憋气会造成人体缺氧,进而使患者出现嗜睡、乏力、胸闷心慌等症状。长期缺氧会导致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再叠加肥胖等因素,还有可能导致患者猝死。

“最典型的一类人群是长途卡车司机,久坐和暴饮暴食很容易把他们催胖,而成为‘鼾症’高发人群,有相当一部分重大交通事故其实与OSAHS密切相关。长时间的缺氧让司机感到困倦,片刻打盹后就容易发生车祸。”

夏季来临,张治军医生呼吁该类人群一定要警惕打呼噜问题,有嗜睡症状必须及时就医,以免次生伤害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