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巨魔们引用一项"牛津研究"来贬低跨种族关系中的亚裔女性,但实际上这个研究并不存在。评论者在女性的社交媒体账户上大量使用这个被误解的短语,加剧了她们对约会和自我意识的焦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一年里,亚洲女性的社交媒体账户上频繁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短语:“牛津研究”(Oxford study)。

当一位亚裔女性通过视频记录了自己的约会生活,尤其是与白人男性约会的经历,她的视频引起了评论区的热议,并配上“牛津研究”的字眼。一名年轻的亚裔学生在TikTok上炫耀她与白人男友的舞会礼服,她的TikTok上出现了“牛津研究的必答评论”。“我已经能听到牛津研究的评论了,”一位亚裔女性在她与白人舞伴跳舞的视频中这样吐槽道。

“牛津研究”指的是牛津大学的一项学术研究。评论区的用户认为这项研究探讨了为什么像这些帖子中的女性一样,亚裔女性会与白人男性而非有色人种男性约会。

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牛津研究”带有一种丑陋的语气。评论者用它来表达对亚裔女性个人生活的狂热兴趣,这种兴趣来自于根深蒂固的种族和性别刻板印象。他们引用这项研究作为速记,批评亚裔女性在跨种族族关系中的浪漫和性选择。这些评论者中有许多是男性,通常是亚裔男性,他们想让亚裔女性成为他们恶搞的笑柄。

然而,他们急于引用的研究实际上并不存在——至少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但这并没有阻止所谓的“牛津研究”助长亚洲女性对约会的焦虑或影响她们的自我意识。

当一位亚裔女性决定与白人约会时,她知道自己很有可能会被一些亚裔男性指责,这些亚裔男性认为自己的约会对象质量下降了。他们可能会认为她既是白人至上主义的受害者,又是维护白人至上主义的恶棍:又一个乐于被一个完全普通的白人男人所掌控的亚洲女人。他们可能不会考虑她在亚裔社区内约会的经历如何影响了她在社区外约会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2岁的索菲亚几个月前开始看到“牛津研究”这样的评论大量出现在其他女性的视频中。她说:“我觉得这个想法太荒谬了。”好像她只是一个愚蠢的亚洲女孩,会去追逐白人,因为她没有大脑去理解或驾驭这些刻板印象。

索菲亚的父亲是白人,而母亲是韩国人,所以她试图淡化这个笑话,她发布了一段讽刺视频,并配上标题:“当我在我父母的25周年纪念帖下评论‘牛津研究’时,这是我们眼神交互时的POV。”随后,评论纷至沓来。索菲亚说:“我对认真对待这段视频的人之多感到震惊,而且是以一种不好的方式认真对待,就像是在说‘终于有一个亚裔混血孩子明白她的存在是一个错误’。”

“牛津研究”中包含的陈规定型观念源于长期以来亚洲女性被白人社会非人化和被视为顺从者的观念,尤其是被白人男性所迷恋。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种族与数字文化助理教授温迪·宋(Wendy Sung)告诉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媒体在兜售一种二元论,亚洲女性要么是两面三刀、性欲超强的龙女士(Dragon Lady),要么是牺牲自我、坚贞不屈的悲剧人物蝴蝶夫人。宋说:“随着美国白人女性变得激进,对传统性别角色提出质疑,亚裔女性在白人的想象中被塑造成传统女性的理想形象——温顺的‘贤妻’,她们被赋予的正是那些受到质疑的特质。”

对亚洲女性的顺从和性化观念依然存在。对邮购新娘和慰安妇的贬低描绘使她们被定型,而女优艺术则将她们色情化。网上充斥着关于跨种族关系中的亚裔女性的厌女症言论——包括“牛津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插图:露西亚·范/《卫报》

索菲亚在自己的种族内外都约会过,但“牛津研究”让她更加意识到与白人男性在一起的视觉效果,即使是在外围的浪漫意义上。以前她的很多亚洲男性朋友都对她表现出不满,他们会说:“你怎么敢和白人交往?”她说:“我第一次和白人约会时,我朋友圈里的很多亚洲男人确实对我说了一些话——‘又是一个性感的亚洲女孩和一个丑陋的白人约会’。”

“这就好像我是个恶魔,或者我这样做只是为了伤害他们,”她说。

这种厌女症大多是由网上的亚裔男权组织(MRAsian)滋生的,这些组织针对与非亚裔人约会的亚裔女性进行骚扰。这些团体的愤怒源于在约会领域产生影响的另一种种族主义刻板印象:亚裔男性缺乏阳刚和吸引力(2014年OKCupid的一份报告显示,亚裔男性是刷屏率最低的种族群体之一)。最近,围绕亚裔女性约会习惯的许多贬义词都是在MRAsian空间中产生的,

宋说:“他们中的一些人似乎对亚裔恋物癖和种族化持批判态度,但他们需要深入思考自己的立场。“他们将亚裔女性视为任人占有的对象,而不是尊重亚裔女性的能动性、自主性和人性。”

这些团体还错误地使用了批判性种族术语。在MRAsians看来,选择白人男性的亚裔女性是反亚裔种族主义的肇事者,尽管事实上亚裔女性并不属于特权阶级,她们每天都必须在白人系统中试图游刃有余。“又一个对自己的种族主义视而不见的亚裔女性,”一位用户在一位创作者为自己选择与白人约会辩护的视频下评论道。另一位网友说:“有趣的是,只有亚洲女性才会说这项研究不是真的,她们要保护自己的殖民者。”

这种对约会的固执对亚裔女性如何对待爱情和人际关系产生了真正的影响。25岁的黎明(Dawn)过去主要是跨种族约会,但她最近的恋情都是与亚裔男性发生的。与白人约会是她和朋友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她说:"我们女生之间有时还会开同样的玩笑:'亚裔女孩和白人男孩在一起太常见了'。如果我和一个白人男孩约会,我只会助长这种刻板印象,我是不是被殖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种族化的幻想让亚裔女性面临着网络骚扰、工作场所歧视以及出于种族动机的枪击、警察暴力和虐待的风险。宋说:"这可能会造成令人难以置信的伤害,因为她们从未被人看到过她们的多样性,她们的全部人性。宋说,当亚裔女性在自己的种族内约会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亚裔男性可能希望他们的亚裔伴侣也能像他们一样温顺。”

25岁的艾米丽在她的大部分约会时光里都与同种族伴侣在一起。但在上一次分手后,她开始接受与白人男性约会的想法。她说:“这简直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说自己处于白人时代。”

“牛津研究”的评论让她觉得自己有点刻板,但转变的部分原因是社区内部对她成为一个宠爱女友的性别期望——这不仅是由潜在伴侣设定的,也是由他们的父母设定的。她说:“我直接告诉我妈,如果我真带了一个中国男人回家,直接把我杀了算了。如果我和一个亚洲人约会,我觉得他们的父母可能会热衷于插手我们的关系,对我指指点点,而他妈的儿子可能只会听之任之。”

宋还指出,最常与这些讨论相关的身份——亚裔美国人,其实已经分裂成数十种语言、种族、菜肴和散居地历史。宋说:“讨论的不是种族内部的约会,比如华裔美国人与华裔约会和与美裔菲律宾人约会的区别。”尽管社交媒体上流传着各种荒谬的优生观点试图保持“血统纯正”,但人们对种族的固执并没有转化为民族性。

道恩一直感到在自己的种族内约会的压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考虑得更多了。她担心,如果自己最终和一个白人在一起,就无法传承自己身份中的某些文化内涵。一些女性在意识到这一难题时哭泣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其中一些人觉得与白人约会等同于不尊重自己的家人。

此外,道恩和索菲亚在约会生活中都遇到过白人男子“亚洲恋物癖”(Asian fetish)的情况。

编者注:亚洲恋物癖指的是部分白人男子迷恋亚洲女性,认为她们具有超越其他族裔的性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索菲亚回忆说,她曾与一名白人男子约会,这名男子告诉她,她用筷子吃饭让他感到性奋。在浏览交友软件时,两位女士都会注意到“恋亚癖”的警示信号:任何提及动漫或渴望去日本旅行的言论,或表示有兴趣与对方练习亚洲语言的言论。书写汉字或是穿着传统和服、韩服或襦裙的白人照片都会被立即拒之门外。

艾米丽说:“上周,我就看到一个人的个人资料里,所有的照片要么是他和亚洲男人在一起,就是他真的在亚洲旅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牛津研究”这个短语源自一位TikTok用户之口,他在2023年4月对一段亚裔女性和白人男性在一起的视频做出了反应,并粗鲁地开玩笑说:“白种人的力量:白男对亚裔女性潜意识的控制力需要进行全面的牛津研究。”

一年后,“牛津研究”达到了最离谱的热度顶峰。2024年4月,喜剧演员兼网络巨魔切尔德利斯发布了一条TikTok,照片中他坐在一辆皮卡车的后座上,手臂自顾自地搭在网红任丽迪娅(Lydia Ren)身上,任丽迪娅穿着全身黑色乳胶衣,手脚并用地跪在地上,脸上戴着口罩,头上长着狗耳朵。任丽迪娅是亚洲人,而白人切尔德利斯说道:“我和我的狗想知道,你和你的狗想不想去约会。”

评论者蜂拥而至,一位网友在评论区写道:“你们亚裔女性喜欢被白人男性羞辱。”其他网友则频繁、持续地贴出“牛津研究”的相关评论。“这是什么水平的牛津研究?”有人问。还有人写道:“牛津研究最终论文”、“牛津研究的最终BOSS”。这段视频——肯定是为了激起人们对亚裔女性和白人男性在挑衅情况下的愤怒——现在已经有了150万的浏览量。

当艾米丽得知这个所谓的“牛津研究”是为了使对亚裔女性私生活的审查合法化而编造出来的,她感到非常不安。她说:“我感到脊背发凉。”尽管如此,许多人还是坚持认为这项研究是真实的,因为牛津大学的学术图书馆里有一份2010年的研究报告,名为《白人男性与亚裔女性关系的规范假设》的研究报告。该研究的合著者穆拉利·巴拉吉(Murali Balaji)和沃拉普隆·沃拉旺斯·陈塔潘(Worapron Worawongs Chanthapan)并不在TikTok上发过什么视频,因此他们很惊讶看到自己的作品在网上被引用。

“网友得先看下这项研究,并不一定是关于约会关系中的白人男性和亚裔女性,”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伯格传播学院讲师巴拉吉说,“我们的研究是关于电视广告,以及广告如何影响人们对白人男性和亚裔女性之间恋爱关系的看法。”

此外,他们也不确定自己的研究是否还有意义。加州州立大学长滩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公共关系学助理教授沃拉翁斯·陈萨潘(Worapron Chanthapan)表示,自2010年以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亚裔男性以名人的身份成为聚光灯下的焦点,并承担起心动男生的重任,现代人对亚裔男性气质的理解发生了很大变化。她说:“随着亚裔和亚裔美国人在媒体中的表现越来越多,比如漫威电影和K-pop现象,我们开始看到亚裔男性的刻板印象被重新定义。”

两位合著者都不认为应该研究亚裔女性为何与白人男性约会。相反,陈萨潘认为重要的是“继续探索在TikTok等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的类似讨论如何影响亚洲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他们建立的关系”。

巴拉吉补充说:“我们现在需要研究的是,亚裔男性和女性如何才能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而不觉得他们必须用媒介化的美丽和自我价值标准来衡量自己。”

索菲亚对那些感到被现代约会文化拒绝的亚裔男性有一定程度的同情,尽管他们的愤怒让人感觉很无助。她说:“我同意这是不公平的,但我也认为把气撒在亚洲女性身上是不公平的,因为她们只是在和自己选择的人约会。把气撒在我们身上,而不是撒在社会上对亚裔男性有种族歧视的人身上,这太奇怪了。”

“我也是受害者,”她补充道。

*由于担心遭到报复和骚扰,消息来源均以名字标注。由于这些女性主要居住在白人聚居区,因此所有地点均做了模糊。

作者:Steffi Cao
文章信源:The Guardian(卫报)
信源简介:《卫报》创刊于1821年,最初名为《曼彻斯特卫报》。于2011年在美国创刊,还推出了澳大利亚和国际版本,报道政治、政策、商业、国际关系等内容。卫报媒体集团是一家全球性新闻机构,致力于提供无畏的调查性新闻报道,为弱势群体发声,并让当权者承担责任。其独立的所有权结构意味着卫报完全不受政治和商业影响。只有该媒体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选择报道的故事。
信源评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