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钟欣 近日,广东省演出行业协会对2023年广东省演出行业发展情况,从市场规模、原创精品、演艺品牌、扶持措施、演艺场馆、管理举措等方面进行总结盘点,指出2023年是广东演出行业重启并爆发式增长的一年,迸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公布了2023年广东省举办营业性演出达2.7万场,吸引观众1648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60.03亿元,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广东演唱会的场次和票房均位居全国第一,广州、深圳演唱会场次、票房均跻身全国前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场规模创历史新高。2023年,广东省共举办营业性演出2.7万场,吸引观众1648万人次,实现票房收入60.03亿元,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6.1%、9.6%和12.0%。演出类型方面,广东演唱会的场次和票房均位居全国第一,广州、深圳演唱会场次、票房均跻身全国前五;广州音乐节举办量及票房均位居全国第二;广州的音乐剧及深圳的话剧、音乐剧、儿童剧、音乐会票房均跻身全国前五,彰显出“演艺粤军”的活力与实力。

原创精品剧目竞相上演。2023年,广东原创文艺精品爆款IP频频“出圈”,舞剧《咏春》、粤剧《白蛇传·情》《谯国夫人》、大型原创话剧《深海》、音乐剧《广交天下》、原创芭蕾舞剧《旗帜》、原创芭蕾舞剧《白蛇传》、话剧《春园·1923》《日出》、杂技剧《天鹅》等作品在各自领域均取得突出成绩。一部部作品彰显着广东省演出市场守正创新、推陈出新的新气象和广东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演艺品牌活动效应凸显。广东省以演艺品牌盘活演艺资源,构建“湾区核心、国内标杆、国际一流”的文化演艺矩阵。例如,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呈现近70场文艺演出、3个名家成果展和1个美术书法作品展;2023广州演艺交易会积极搭建国际演艺交流平台,聚集了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以及100多家国家中直院团、各省市国有文艺院团、演艺集团、演艺公司的近千部剧目参加交易会。标志性文化品牌活动在广东省内广泛开展,既盘活了演艺资源,也让更多观众享受到丰硕的文艺成果。

多项演出市场培育及扶持措施出台。广东省高度重视文艺创作生产,为推动广东舞台艺术高质量发展,切实提升剧目创作生产水平,从搭建平台到创新模式,到成立专项资金,再到建设方案,全方位出台市场发展措施。

2023年,广东省剧目策划中心成立,策划中心发挥智库咨询、桥梁搭建和服务保障作用,促成广东省文艺院团与业内专家“强强联手”,共同发掘文艺“富矿”,助力广东实现选题策划新突破,同时汇聚更多更好的资源向广东倾斜,进一步发挥广东在文艺院团建设、演出市场、演艺人才上的优势,从根本上保证剧本的高质量供给;

以打造艺术精品为目标,创新实施“复排演出经典剧节目、推广演出当红流行剧节目、创排演出新创剧节目”的“三线并进”艺术生产模式,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展演;

设立文艺精品扶持专项资金,以“前期扶持+后期奖补”“资助扶持+参与投资”等方式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奖励获国家级大奖的作品和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剧目,柔性引进优秀文艺人才;

广州持续建立“广州艺术名家工作室”,已有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中国音乐泰斗金铁霖和马秋华、中国音协管乐协会主席于海等蜚声海内的名家大师先后落户,目前“广州艺术名家工作室”数量已超10个;

此外,广州一连出台三份演艺相关的政策文件——《广州市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演艺中心实施方案》《广州市“文旅体一证通”行政审批改革工作方案》《广州市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实施办法》,明确广州将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演艺中心,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提出打造“四个中心”,包括国际文艺精品智创中心、国际演出中心、国际演艺消费中心和国际演艺会展中心。

演艺设施文化地标效应显著。2023年,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广州粤剧院新址、佛山粤剧院等城市文化新地标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和省内各大传统剧院等一流剧场资源,共同构筑世界级艺术名家、名团、名作、名剧引力场。

管理举措紧跟市场变化趋势。2023年,紧跟全省演出市场发展趋势,广东省从演出安全、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出发,因时因地施策,陆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发展、管理举措。

为确保演出活动各方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广东省演出行业协会在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倡议并推行展演活动职业安全准入制度,对展演活动临时舞美舞台搭建的一线从业人员分批次、全覆盖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完成培训考试后可获得广东省演出行业协会颁发的《大湾区展演活动职业安全卡》执业上岗证书,该制度逐步实行一线从业人员全员持证上岗,将进一步确保临时舞台舞美搭建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为推动全省群众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扶持各类创作排演基地,培养群文创作人才,经各市推荐、专家评议研究,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于省内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江门以及茂名等城市设立了18个单位为2023—2025年度“广东省群众文艺作品创作排演基地”,即五个音乐基地、六个舞蹈基地、四个戏剧基地、三个曲艺基地;

探索营业性演出审批新模式,广州推行“文旅体一证通”,政府作为审批主体,将相关行政审批事项整合,进行统一的可行性事前服务,在行政审批过程中简化审批事项申报材料,根据不同类型对象,分别实施“穗园通”“穗演通”,已有15家“穗演通”场馆、2家“穗园通”园区被评为首批“文旅体一证通”授牌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