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岩茶的种植,为罗洞村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通讯员供图

南都讯 记者王诗媛 通讯员 博罗融媒 王婧 李秀红 说到博罗石坝,人们往往率先想到的是三黄胡须鸡、黑皮果蔗、贡菊、莲藕等农特产品,但你知道石坝也产甘甜醇香的茶叶吗?近日,记者在石坝镇罗洞村看到,大片茶树长势喜人,据介绍,这批茶种是几年前成功南迁的“茶中新贵”——岩茶

荒废山地孕育高品质岩茶

据了解,岩茶属乌龙茶,半发酵茶,兼具红茶和绿茶的优点,原产福建武夷山,因生长在悬崖绝壁的丹霞地貌而得名,以“岩骨花香”的独特岩韵著称。这种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苛刻”的茶叶,为何出现在距离武夷山数百公里外的罗洞村呢?

记者了解到,罗洞村有着上万亩的丹霞地貌,由1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石构筑而成。丹霞地貌地形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罗洞村的农业发展,但却为高品质岩茶的孕育提供了可能。

“由于地质的原因,这片山地荒废了很久,大家都说这里干不了农业,但没想到我在这里却种出了品质不错的岩茶。”李水莲是罗洞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场地负责人,2020年开始投身于这片“特殊”的土地种植茶叶,经过地质分析、土壤检测、茶种迁移等复杂且繁琐的程序后,终于在2022年取得了初步成功。

据悉,在这片面积达400多亩的山坡上,种植有肉桂、铁罗汉、水仙等五个岩茶品种。李水莲表示,考虑到让茶树茂盛生长,今年并未大面积采摘茶叶,只采摘了小部分进行炒制加工,“今年我们从三月份正式开始采摘,目前第一批的产量是每亩能采400斤茶青,产量还是相当可观的。”李水莲笑着说。

“甘甜清香”,是大家在品尝完第一泡岩茶时的感受。李水莲说,得益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的气候环境,以及罗洞村一带丹霞地貌山地、沙包类土壤等自然条件,这里产出的岩茶香气高扬、滋味醇厚,芳香物质丰富,且带着远古花香的“石头味”。

将扩大规模,建现代化加工生产线

多年来,李水莲坚守初心,坚持原生态种植,采用有机肥、人工除草结合机械割草、运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不仅保证了茶叶绿色健康原生态,而且保持了岩茶特有的香气和醇厚的口感,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建设智慧生态茶园的目标继续扩大规模,建设现代化加工生产线,与相关的科研单位合作,对岩茶的土壤进行改良,让茶品更优质,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岩茶的种植。”李水莲说。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茶中贵族”,岩茶也逐渐成为惠州特色茶品牌。《惠州岩茶》《惠州岩茶栽培技术规范》《惠州岩茶加工技术规范》等标准体系也陆续制定并发布。

“这些标准的出台,不仅为我们种植岩茶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也大大激发了我们种植的决心。”石坝镇罗洞村党总支部书记、主任许达明表示,接下来,罗洞村将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集生态旅游、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岩茶产业园,把岩茶打造成为该村“一村一品”,做成石坝优质农特产、特色手信。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提供就业岗位

近年来,博罗县茶叶企业大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农户开展供种、技术指导、农资配送、产品回收一体化等经营扶持,从而改善农户生产条件,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同时,还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助力乡村振兴。

同时,博罗县茶叶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在产品包装、生产加工、质量认证、商标注册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培育出一批“叫得响、信得过”的品牌产品,包括柏塘山茶、泰美岚滋茶、石芽坝山茶等。

“石坝镇能利用丹霞地貌种植岩茶,将为全县茶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博罗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数读博罗茶经济

博罗县茶叶种植面积约52859亩,年产量2504吨,产值约84401万元,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柏塘镇、湖镇镇、泰美镇、公庄镇等地,种植的品种有金牡丹、梅占、鸿雁、英红等。博罗县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7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