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旗袍秀”、高举向日葵,这几天,全国各地考场外,家长等候的众生相在网上刷屏,很多父亲也加入越来越壮观的“旗袍秀”大军,父母望子成龙之心可谓殷切。

“啥事能让一个中年人崩溃到哭?我见过很多人崩溃,是因为孩子的成长难题。管你什么博士学历、百万年薪,在孩子面前照样束手无策、走投无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瑜长期和家长打交道,她在新书《我为孩子打突围战:中国父母的烦恼、反思和智慧》的序言中这样开头。

从2020年开始,陈瑜对话了上百名孩子,写了“少年发声”系列丛书,包括《少年发声:孩子们倾吐的树洞》《不被理解的少年:和15个与心理疾病斗争的孩子对谈实录》等,通过孩子们的视角,重新检视今天的教育。随后陈瑜又把目光投向家长,深入了解他们关于家庭教育的种种经验与教训,最后选了15位家长的访谈,写成《我为孩子打突围战》一书,呈现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家长为孩子未来做的各种努力和托举——尽管有些“努力”可能与他们的初衷适得其反。

那些崩溃的家长

正所谓“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从媒体人转型为心理咨询师后,多来年,陈瑜倾听过形形色色家长的心声。

小新开了一家影楼,儿子出生时,患有轻度脑外脑积水,医生认为他智力低下,建议去读特殊学校。幼儿园时,儿子智力测试只有69,但小新还是坚持让他上了正常小学,又受周围“鸡血”妈妈影响,给儿子加上各种课外补习。但多番努力后,成绩依然很差,还因为过度焦虑,早在二年级就有睡眠障碍,后来还出现手脚抽筋、口吐白沫的症状。

这种情况下,小新依然没有放弃,尤其受到老师直接间接的施压后,更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一次,又是因为儿子没完成作业,小新不仅打了他,还打了自己十几个巴掌。终于,崩溃的小新联系上陈瑜,第一句话就是边哭边问:“儿子不交作业可不可以?”

H在某市当了17年医生后转行做行政,她认为自己当初靠着非常拼命的苦读才考上大学,后悔没去更好的城市发展。H把自己没实现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期待他比自己好,由此产生各种控制和规划,但儿子学习成绩依然在中等水平徘徊。时间久了,H失望又焦虑,向陈瑜袒露对儿子长大后的各种悲观预测,尤其说到担心儿子阶层下滑,万一只能做工人时,内心非常恐惧,也多次泣不成声。

还有些爸爸,虽然情绪流露不像妈妈那么极端,但陈瑜依然能感受到他们面对孩子教育时,内心那种崩溃和挫败。一位去上陈瑜团队开发的亲子课的爸爸,是事业有成的建筑师。他说,孩子不去读书后,把该想的办法都想了,手段包括砸手机、断网,甚至还断电,但都无济于事,儿子还吵着要拿户口本去公安局,把自己改成孤儿身份。

截至目前,针对青少年厌学、休学问题,陈瑜所在的心理咨询团队已经做了十多期家长成长营,每次有80名家长参加。她调查下来发现,这些父母几乎全是本科以上学历,硕士、博士学历占到50%,“很少找到一个家庭教育课程,学员学历那么高”,陈瑜苦笑着说。不少家长还是行业精英,比如上市公司老总、身家过亿的人士,等等。他们中很多人是“考一代”,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所以对孩子的学习格外注重,也无比确信读书改变命运,从小就给孩子各种补习和很高的期望值,“结果就是孩子出问题了,到高年级开始不想读书了”。

要先把孩子养亲了,再来谈教育

同时,陈瑜也接触到相当数量不一样的家长,形容他们是“心里有算盘,行动有章法”。这类家长共同的特点,是把亲子关系放在第一位,满足孩子的需求、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人格,“要先把孩子养亲了,再来谈教育,这是我看过那么多的家庭悲欢后得出的结论”,“那些有力量走高、走远的孩子,背后支撑他们的,就是父母价值观所奠定的理念、认知和格局”。

陈瑜看着畅畅长大,她性格开朗、幽默,全身充满自信和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在如此内卷的环境下,畅畅零基础入学,度过适应期的磕磕绊绊后,成绩一路上扬。陈瑜把她的经历写成《我从不补课,年级前十!》,收录到《少年发声》里。

写《我为孩子打突围战》时,陈瑜自然想到畅畅妈妈,通过采访了解到,成为母亲后,她走上自我成长的路,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孩子一起成长,“科学育儿,就是你首先要知道,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他到底要经历什么样的发展历程”。

中学教师Z,则是兜兜转转走了弯路后,才意识到这一点。因为父亲家暴,他形成内敛、不善表达的性格。有了孩子后,Z的感情仍然非常滞后,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对儿子的爱,在外地一工作就是15年,全是妻子边工作边“丧偶式育儿”。直到大儿子休学在家,Z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外地调回来,系统学习心理知识,笨拙地学着如何当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并重新处理和父母的关系。经过种种一言难以道尽的艰难和努力后,Z的大儿子第三次复学终于成功,顺利回归校园准备中考。“我给他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外围障碍拆除了,他内心就生出了力量。”Z很后悔自己醒悟得太晚,40岁才知道如何处理亲密关系。

深度采访了全国100位不同地区、不同学龄段的孩子之后,陈瑜对中国家庭教育形成了一个观察结论:“当今父母和孩子最深层次的矛盾,是家长试图把孩子打造成听话、用功、考高分的‘机器’,希望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而孩子希望被当作‘人’来对待,他们有情绪、有感受、有思想、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想要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

《我为孩子打突围战》出版后,陈瑜想给小新寄一本书,再次和她取得联系。小新高兴地告诉陈瑜,和她敞开心扉聊之后这一年,整个人都放松了,不再做“鸡血”妈妈,完全接纳了自己的“笨小孩”,发现他其实也有很多优点和爱好,和儿子的关系也重新融洽。

陈瑜听后非常欣慰,“这就是她真正接纳了孩子,有心看到孩子的兴趣爱好,把他往这个方向推动它。当一个家长满脑子不是只被‘成绩’淹没,也不用学习这把唯一的尺子去衡量孩子,而是真的拨开焦虑去看见孩子后,其实每个孩子都很可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为孩子打突围战:中国父母的烦恼、反思和智慧》

陈瑜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24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