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建设的雄安城际项目。

□文/本报记者 桑蕾 摄/本报记者 张澍

6月的雄安新区骄阳似火,40摄氏度的高温下,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曲热烈的建设进行曲回荡在这座蓝绿交织的生态之城上空。

6月12日,跟随黑龙江省党政代表团的脚步,记者来到有着“未来之城”美誉的雄安。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来世界的瞩目。七年来,雄安新区从“一片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拔节生长的声音日夜不停。截至目前,雄安新区380余个重点项目累计投资额超过6700亿元,开发面积覆盖184.5平方公里,40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雄安已经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在雄安规划展示中心,一个巨屏面前,恢弘的城市规划图徐徐在众人面前展开。作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雄安将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精心推进不留历史遗憾。

在雄安城际站项目建设现场,项目建设方中国铁路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雄安指挥部副指挥长宋歌的一席话让记者真正感受到了“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的意义。

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片区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核心位置,整个片区由雄忻高铁雄安城际站、京雄快线航站楼站、国贸中心和东西轴线公共交通组成。片区总占地面积约472亩,总建筑面积约16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09亿元。建成后,既有办公、商业、酒店、公寓,还有轨道交通、航空服务功能、生态文化旅游,业态多元丰富,将成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富有雄安活力,具有雄安特色的TOD项目。

宋歌表示,雄安城际项目是一个站城融合的项目,既要解决城市交通的问题,又要满足城市的需求。建成后,将成为雄安新区对外对内的重要交通枢纽,雄忻高铁、京雄快线与地铁M1、M2四线交汇,最远换乘距离不超过270米,实现连接北京、联通全国、通达世界。其中,京雄快线半小时抵达大兴国际机场,1小时融入北京地铁交通网络。通过城市航站楼将大兴国际机场航空功能向新区延伸,旅客可在此办理值机、行李托运等手续。此外整个片区将实现地下空间互联互通。城际站枢纽地下空间与北侧的国贸中心、中化、华能以及未来的中央商务区,运用地下城市通廊互联互通,总面积约110万平方米。通过客流汇聚与建筑有机结合,努力在地下空间集约高效利用上进行实践探索,形成集聚人气的重要城市活力空间。

这样综合的、复杂的项目,分为三层,负一层属于商业街,负二层是站厅和道路,在这里出租车、行人各行其道。负三层是高铁和地铁线。

不仅是雄安城际项目一地如此规划,在雄安规划展示中心,讲解员也告诉记者,对雄安而言,利用好地下空间已经是常规要求。而这仅仅是未来一城的一项特征。

在雄安新区,通过数字技术,已经实现了“地上雄安”“地下雄安”“云上雄安”三座城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生长,先地下、后地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雄安新区规划的重要理念。在雄安,电力、通信、燃气、供热、供水等各种市政管线通通要住进“地下生命线”管廊,让雄安与马路拉链彻底说拜拜,并且通过智慧运营管理对城市赋能。而云上雄安则是通过200亿条城市数据,实现城市的数字孪生。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这座新城更让人艳羡的是3公里入森林、1公里入林带、300米入花园,100%街道实现绿荫化,城市绿覆盖达50%的理念,林淀交织、林水相依,城在林中、人在景中,不仅仅是一个未来之城,更是一个生态之城

未来之城什么样,每个人的答案不尽相同。有人想要便捷的生活圈,有人想要出门入画诗意栖居,有人想要无缝换乘,有人想要绿色生活的态度……对未来的想象或许有千百种答案,但在雄安,人类对于未来之城的浪漫想象正在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