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雅雨更美丽

李文山

“清风雅雨建昌月”,这则土谚所说的“西康三绝”,指的是清溪古城劲风、雅安桥头烟雨和西昌如盘明月,而我们对口援建的“中国花椒之乡”建黎与清溪古城毗邻而居。2005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曾让这里遭受重创,作为湖北对口援建四川地震灾区的一员,我曾有幸到此工作过一段时间,与汉源的普通群众结下真挚情谊,以一条“潜江路”献给共和国六十华诞。怎料5年后又一场大劫难从天而降,震中竟然就在芦山县龙门乡一带,离清溪更是近在咫尺,汉源,怎能承受如此重的磨难?灾后16年风卷云舒,我始终牵挂着汉源,今年又逢共和国75周年华诞,春夏之交我以一个新汉源人的身份,再次沐浴了它的清风雅雨。

作为四川历史的重要交通枢纽,清溪素有建昌道上“小潼关”之称。牦牛道、沈黎道、清嘉道交汇于此,无数的丝绸、茶叶、食盐等经清溪远销西藏、云南甚至越南、缅甸。如今,我们从雅安出发,翻越积雪未消的海拔3000多米的泥巴山,下到南麓半山腰,远远就看见错落有致的古城民居。梨花、樱桃花、苹果花绚烂盛开,新建的浅蓝灰色房屋掩映在花丛中,透露出川西古朴典雅的无穷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源县清溪古城(高富华 摄,图源:四川日报)

长期研究清溪古城文化的退休干部任沛雄是我的老朋友。在他的房间内摆放着各种关于清溪古城的书籍、资料。然而,最吸引人的还是房屋正中一幅几乎占据整个墙壁的黑白影像。“这是100多年前西方植物学家尼斯特·亨利·威尔逊途经汉源拍摄的清溪古城全貌。”

照片中,坐落在山间平坝的清溪古城,四周有逶迤的城墙,城墙上的雉堞历历可数。城墙内是纵横交错的阡陌、鳞次栉比的房屋、屋舍俨然的书院。城中房屋沿十字形中轴线分布,树木掩映,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呈现出一派祥和安宁的气象。

清溪如今虽是一个乡镇,但古城自汉代始建,作为历代郡、州、县治地,设治长达千余年。任沛雄说,古城东、西有两条河,水流清澈可鉴,故名清溪。在清代,清溪城内有九街十八巷,南来北往的商贾川流不息。

徜徉古城老街,狭窄街巷曲径通幽。混凝土路面中,间或还能看到几块当年的青石板。在两次大地震中清溪遭到重创,部分民居坍塌,清溪文庙等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损坏。清溪镇党委负责人告诉我们,地震过后,汉源县把清溪古城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规划保护范围有4平方公里,争取到了60万元保护资金,按《汉源县清溪古城旅游总体规划》,根据老街民居现有结构进行外部风貌改造,并和商业、旅游、观光结合起来。

千年紫荆,百年丹桂,古铜香炉,一度消失的文武衙署、祠堂楼亭已然一一重现。老街房屋依然,古风犹存,街道却有了明显的变化,巧妙的四合院重重叠叠,进出之间,眼花缭乱,让人难以捉摸,偶尔垂下的檐角,多姿多彩,精致灵巧,让人暗叹古人的匠心独运。残存的城墙将重新矗立,城门洞重新恢复为城门楼。城外不仅天然护城河风采依旧,北门还铺陈着幽长阴暗的甬道。伫立在冠戴般的灵星门前,欣赏到揆违许久的精妙雕刻图案,我们看到了最有趣的状元打马游街图,状元还是那样喜气洋洋,形态各具的百官也是惟妙惟肖。

文庙对面新修的清溪镇中学传来的琅琅读书声,撞击在“万仞宫墙”上,发出动听悦耳的回声。跨过高耸威严的城墙和牌坊式大门,一条水泥路蜿蜒将我们引入建黎乡,村民王鼎清一眼就认出了我们。他说这里原本是一条泥巴路,是湖北潜江人把它重新翻修好的。“潜江路”施工也恰是这个时候,虽说清溪的风格外出名,可酷暑依然难耐,时常还有大雨降临,给工程增加了不少难度。工人们在烈日下平路基、铺水泥,豆大的汗珠一颗颗往下滴。看见援建者这么辛苦,村里人也自发加入到修路队伍中。

路修通了,清溪花椒批发、销售中心也落成了。在这个面积约有数百平方米大的市场里,水泥台修砌得整整齐齐。每逢农历三、六、九是人们赶集的日子,四里八乡的村民都拿着自家生产的花椒来此交易。

黄昏薄雾蔼蔼,满山的大樱桃树在雾中若隐若现,有三三两两的村民在地里忙活。现在是挖树窝,要施肥。王鼎清笑着说,湖北的风在清溪吹得好得劲哟,我家里有6亩地,主要收入靠种植大樱桃、苹果和李子。光种植的大樱桃品种有好几十种,“冰库”“一线红”“白灯”等等,多得连自己都叫不出名字。这几年收成都不错,每年都卖四五万元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源县清溪镇新黎村樱桃(图源:同心四川)

“潜江路”两旁,新修起的两楼一底楼房整齐漂亮,村民在期待大樱桃又在孕育新的希望。地震带来的伤痛在悄然消失,满面笑容的人们正生机勃勃走向明天。

文化广场上的一面仿铜雕塑墙,勾画出茶马古道和清溪古城的盛况。两旁有新安装的健身器材,村民在地里劳作一天后也能舒活筋骨。在村头打扫卫生的老人杜淑群说,地震之前,他们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住的大多是泥土夯实的住房。地震过后,共产党领导人们自力更生,八方援建重振龙马精神,清溪乃至汉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清溪清风,四季不断。我想起了一个流传千载的美好传说,当年唐三藏西天取经,途经建黎,随手将宝杖插在地上,而后竟长出树苗,清溪人精心培育出花椒,并成为历代宫廷的贡椒,清溪也因此成为著名的“贡椒之乡”。

鄂川自古就是一家人,“湖广填四川”不是空穴来风,在清溪更是有史可考。伫立在古城风口,今天我们仍能体会到劲风是这茶马古道的一大特色。避暑胜地,长年无夏,从泥巴山上刮过来的雪风让人倍感凉爽。今天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的春天里,觉得眼前的清风雅雨比地震前还要美丽怡人。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文山(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潜江日报社原副社长、副总编。从事新闻工作30余年,“湖北省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得主。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中国作家》《上海文学》等杂志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多次获全国性文学大奖,数以百计的作品获省级以上新闻奖)

配图: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