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豆米

编辑/雪梨王

几年前,当彭翼捷第一次去蚂蚁森林的种植地,那些刚刚由用户在手机上申请种下的沙柳苗,还只是插在光秃秃荒漠地里的一根根细细的“小棍子”。

“一根棍子插在地上有用吗?”她在心里打了个问号。

两个月前,她再去到位于内蒙古的那片林地,当年的“小棍子”已经长得比她都高出一大截,足有两米多高。沙柳之外,其他植物也跟着生长起来,不知名的甲虫、沙鼠等小动物蠢蠢欲动。植物扎根后,自然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小系统。“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如今作为蚂蚁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的彭翼捷很是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蚂蚁森林地块种植前后对照

6月13日,蚂蚁集团发布了2023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首次以5年、10年为维度披露其长期推动社会价值创造的进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8月,蚂蚁森林7年累计捐赠资金并种树4.75亿棵,9成种在“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地区;累计带动超过6.9亿用户践行低碳生活。

除了种树这件“小事”,支付宝已累计15年持续探索数字民生服务、累计10年探索让看病更便捷。在上述这份蚂蚁最全面的年度披露中,董事长和CSO在致辞中都强调了长期主义、久久为功。

一家科技公司,为什么连续种了7年树?又如何将一件件看似异想天开的小事变为现实?更重要的是,这对于一家科技公司,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手机种一棵真树

一切缘起2016年夏天一场再平常不过的午餐会。

那一年,G20峰会在杭州召开,蚂蚁集团响应峰会的绿色主题,决定结合自身业务和优势,鼓励用户绿色生活和消费。来自公司不同部门的几名员工,组成了一个“兴趣小组”,他们的任务是做一个绿色创新的产品出来,来记录和激励每个人的低碳行为。

彼时,除了专业人士,普通公众对“低碳”概念几乎没有了解。“这听起来太难懂、太不互联网、太不感性了。”于是,这个“兴趣小组”脑洞大开——“绿色最容易让人联想到树,有没有可能,我们在手机里养大一棵真正能种在土里的树 ?”

这个与互联网科技公司毫不搭边,甚至异想天开到有些疯狂的想法,却激起了团队成员们的兴致。大家都觉得这很酷,也便顺着这个思路继续头脑风暴:将用户每天的低碳行为,生成一个个能量球让用户去收取,不仅可以收自己的,也可以“偷”别人的。这些绿色能量就是树的养分,用户一点一滴在虚拟世界养成一棵树,蚂蚁就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种下一棵真实的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蚂蚁森林春种,花棒种植现场

最现实的问题来了,支付宝当时有5亿用户。如果大家都去种树,线下种的树要从哪来?负责产品的同学彼时表示,“谁敢说能找到树,我们就敢做!”

还真有其他部门的同学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出去找树、找合作伙伴。在连产品demo都没有的情况下,他们就拿着蚂蚁森林的模式和未来展望找环保组织的负责人谈合作:在蚂蚁的捐资下,请对方落实成百上千万棵树的种植。最终真的谈成了:阿拉善SEE生态协会表示,愿意合作种下一亿棵梭梭树。

接下来,技术端的同学开始没日没夜赶工。蚂蚁森林上线前,跟工程师要了1000万日活的用户配置。但他们心里其实在打鼓——当年国内日活超1000万的App总共就没几个,何况蚂蚁森林的机制,需要一个用户勤勤恳恳收三个月的能量,才能种下一棵小树苗。要全国每天有1000万人坚持做这件事,真的靠谱吗?

公司内部质疑声也不断。内网上,有人吐槽产品“没有推广就上线”,有人评价“这就是个实验品”,还有人认为,“用户三个月就不会玩你们的项目了”。

但产品真正上线后,用户热情超出想象,每天早上7点一过,数以千万计的用户掐着点涌进森林收能量。因为服务器承载不了高峰流量,技术团队不得不熬夜扩容。

然而,相比技术问题,最难的依然是最初的那个问题:用户比想象中多太多了,到哪里去弄这么多树?

后来,中国绿化基金会、亿利公益基金会等公益组织也开始加入,树苗越来越多,种树的范围也从最初的阿拉善拓展到更多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赤峰浑善达克沙地绿色北疆共建林种植现场

树苗需要钱、种植养护也需要钱,而关于捐钱种树这件事则在公司内部得到了极大支持。团队向公司管理层汇报的PPT中,贴上了很多用户的故事和留言:有人在孩子出生当天种下一棵树;有人为了攒能量,三年时间减重了110多斤;还有人说“这是二十多年的生命中第一次有一个被我赋予生存资格的第一物”……

这些反馈让会场安静了许久,最后决定:只要用户在手机上种一棵,蚂蚁就在地里捐种一棵,预算不设上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树种背后的故事

蚂蚁森林资深用户小婷已经在支付宝种了2689天的树。

对于像小婷这样的用户,蚂蚁森林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她们使用手机App的频率和习惯。为了种树,她选择使用支付宝购物和出行;为了多收一些能量,她在支付宝加了许多好友,每天会去榜单看当日谁收的能量最多,也会在“偷”朋友能量时短暂地想念一下他们。

53,是小婷拥有的蚂蚁森林证书数量。像一排排镶嵌在她手机App里的徽章,证书对应的是分布在全国20个地区真实存在的一棵树或一块保护地,“地球上有一个生命跟我每天走路、乘公交、少用一次性餐具这些微小行动有关,这个idea十分美妙。”

随着用户的持续增长,2017年5月起,一方面出于生态环保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用户提供多元化选择,蚂蚁森林陆续开始引入梭梭树以外的新树种,包括柠条、沙棘、云杉、胡杨、油松等。越大的树,所需要的能量值越高,具体每棵树所需积攒的“绿色能量”,则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确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蚂蚁森林项目区沙棘林

每年的植树节,小婷都会和朋友种下一棵树。今年3月12日,她们用攒了大半年的接近130kg绿色能量,申请了一棵即将种在内蒙古兴安盟的文冠果。这是她们第一次听说文冠果这种植物,它是一种原产于中国北部干旱寒冷地区的落叶小乔木,春天里,黄底白瓣的花会开得挂满枝头,很有生命力,与此同时,它还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新树种并不是“万能良方”,每个地方种什么树,往往有着因地制宜的环保考量。

比如在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活着世界上栖息海拔高度最高的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这是同大熊猫一样珍贵的野生动物。它们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通常在云杉林、华山松中活动,但当地的林带出现了“碎裂化”,本就存活不多的滇金丝猴被迫分离,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只能近亲繁殖,有种群退化甚至灭绝风险。

蚂蚁森林中的云杉和华山松新树种,就是为了修复滇金丝猴生态廊道而设立。2021年,蚂蚁集团联合“滇金丝猴全境保护网络”设立了“灵长类动物保护专项基金”,专门捐资支持以滇金丝猴为旗舰物种的灵长类动物的保护工作。用户通过自己的低碳行为在手机上种下云杉,就可以为滇金丝猴的保护出一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变

种树带来的改变是肉眼可见的。对用户来说,它意味着将环保融入生活,从点滴小事的坚持中收获改变。

2016年,还在上大学的沈钧亮体重已经达到278斤,他决定每天慢走或慢跑两三万步来减肥。蚂蚁森林的上线,让环境工程专业的他加深了坚持的动力。从走5圈到跑10公里,在沈钧亮花三年种下14棵树后,他的体重也减掉了118斤。2019年,他代表蚂蚁森林当时的5亿用户,与当时的蚂蚁森林产品经理徐笛一起站在联合国的领奖台,捧起了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奖”的奖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蚂蚁森林获“地球卫士奖”,图为蚂蚁森林用户沈钧亮(左1)与蚂蚁森林产品负责人徐笛共同领奖

对荒漠里的种树人来说,蚂蚁森林同样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庄润是蚂蚁森林敦煌地块的种植和养护负责人。2018年以来,他带着公司的十几个人,在当地种下了3.5万亩梭梭林。公司里,6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绝大多数,老严也是其中之一。刚进公司时,老严刚满60岁,此前因为超龄,他找过好几份工作都没人要。到沙漠做护林员成了他几乎唯一的选择。这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让他得以养家糊口。

由于沙漠里总没信号,一阵风来,厨房里就蒙上一层沙子,在管护站厨房做饭的曹姐总想辞职,一走了之。但第一笔工资到手后,她决心留下来,并且一干就是五年。这五年里,曹姐攒了好几万块钱,再也不用手心向上跟孩子和老公要钱。经济独立意味着价值感和自由,如今她有了底气,想着得把这份工作坚持做下去。等哪天干不动了,就去唱敦煌曲子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甘肃敦煌的蚂蚁森林616号林,目前该林地的梭梭已经长到2米多高

除了为当地农牧民提供就业机会,蚂蚁森林还依托当地已有的自然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帮助农牧民打造生态友好型产品及其产业,让他们能科学、可持续地“靠山吃山”。

沙棘这个不起眼的“野果”,是蚂蚁森林首个“生态经济林”的“主角”,现在也是内蒙古清水河县的“摇钱树”。依靠农闲时采摘沙棘,当地农民最多的能赚四五万元,比种地收入高出五倍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尔沁右翼中旗蚂蚁森林469号沙棘林,摄于2024年4月

以沙棘为原料,蚂蚁森林打造出了一款沙棘汁。一经开售,首批100万箱很快被抢光。对用户来说,购买自己种的树产出的产品,“有一种农民伯伯(获得)收成的满足感。”

而沙棘果汁的收益,则通过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再次被用于这些地区的生态修复。

截至2023年8月,蚂蚁森林已经在全国种下4.75亿棵树,其中,90%以上的树种在了“三北”攻坚战核心区域。从种下一株小苗开始,或许无法立竿见影,但它的根系已经扎在了土里,剩下的就是给它时间去成长、成林。

对蚂蚁来说,种树一定程度上跟做企业也是一样的,企业要面向未来,要从解决社会问题中找机会,更重要的,是坚持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多重要的小事

不止种树,蚂蚁在医疗、交通出行、生活缴费等民生服务上也是如此。他们花了16年时间,从一家医院、一间银行,到一个区,再到一座城市,乘上互联网浪潮和政府对数字民生服务提速的东风,把一件件小事做到极致,普惠更多人。

看病是民众普遍会遇到的难题。大约10年前,像北京上海这样医疗资源最发达的城市,往往有着最拥挤的医院。门诊大厅通常挤满从外地来的患者和家属,为了能抢到一个号,他们往往需要自备马扎和被褥,通宵候在医院走廊里。

彼时,网上一篇名为《如果上医院像上淘宝就好了》的帖子很火。在作者的想象中,人们打开手机,就可以从网上联系到医生,线上问诊、付费、拿药,不用在医院里来回折腾。而如今,随着支付宝可以挂号、线上问诊,刷医保码,甚至是AI数字陪诊师出现,当年的想象已经成为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支付宝数字医疗10年帮助5.3亿人看病更便捷

这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小事,推进起来并不容易,尤其对于先行者。

早期,医院数字化体系并未打通,每家医院都有自己的系统和数据,蚂蚁想做医疗数字化,就需要一家家去跑,突破到了广东一家医院,等于挤开一条缝,当人满为患的医院挂号窗口,因为移动支付的接入变得井然有序,医疗数字化的价值逐渐被看见。到2015年,“互联网+”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开始推动数字民生服务,很多医院开始主动探索医疗服务数字化。

再以数字医保为例,2016年,支付宝与深圳人社局合作推出全国首个医保移动支付平台,实现支付宝刷医保付费,看病时间缩短一半。因为这种方式在当时太过简便和超前,蚂蚁员工在线下推广时,常被用户质疑为骗子。直到两年后,在医保局的大力推动下,线上医保在全国才得以迅速普及。如今,支付宝上的医保用户已经超过5亿,通宵排号的长队也很鲜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排长队的场景还曾经出现在营业厅,彼时人们需要到线下去缴水电煤气费。杭州的李女士记得,每到月初,特别是临近缴费截止日时,营业厅门口总要排两三个小时的队,有时她甚至需要为了缴水电费特意请假。之后虽然有了银行卡缴费,但需要开通网银,还要搞一个U盾,对用户来说也不算太便捷。一些老人更是搞不懂如何操作,还是只能线下去缴。

繁杂的缴费流程,给电力公司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因为跑银行、排队太费时间,很多人习惯攒一段时间一起缴,这对于电力公司来说,增加了资金的回收成本,有时候甚至要使用断电催缴的法子,但每一次催缴、停电、复电,又带来了不小的成本。

2008年10月28日,支付宝推出一站式公共事业缴费服务,率先在上海投入使用。用户在支付宝就可以缴电费。电力公司算了一笔账,线上支付的资金周期是3天,而在线下的资金周期需要15天,省出了12天的资金成本。

还有更多想象中的场景得以通过手机实现——2023年9月,拉萨的公交车终于可以用支付宝刷码乘车了。此前,市民只能刷卡或投币乘公交,公交公司专门设了收银中心,由四五十名员工每天集中清点全市562台公交车收到的零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支付宝民生服务15年帮助超4亿人数字化出行

还有住房公积金的办理,支付宝数字民生事业部总经理彭韵记得,十几年前,她从长沙换到杭州工作,需要办公积金异地转移,整个流程需要跑两个城市,最少要跑2趟。如果忘带材料,还要多跑多次。而现在,只要在支付宝上搜“全国住房公积金”小程序,使用异地“转移接续”服务,就可以全部搞定。

这是蚂蚁集团努力了10多年的成果,而只有真正操作起来,才知道过程有多艰难。各地政府、各个部门的数据信息像一根根向上的烟囱,互不连通,想要将它们编织成一张网,需要一个个去突破,并寻求政策上的支持。如今,包括“浙里办”“赣服通”等全国31个省、60个城市实现了一网通办(指打通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只需操作一个办事系统,就能办成不同领域的事项),“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也以小程序方式在支付宝上线,直接把“办事服务窗口”搬进了手机里。

从种一棵树,到用手机刷医保,这些渗透到普通人日常的小事,在过去15年里,已经为每个家庭省出了一个黄金周假期,节约了48亿张缴费单,减少碳排放超过50万吨……

这些小事,早已融入蚂蚁集团的日常经营,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的一体创造,也在蚂蚁集团有了更多鲜活案例。

做一件对的事很难,更难的是长期坚持做。正如8年对于一棵树的成长周期来说只是开始,蚂蚁森林走入了第八年,一切也才刚刚开始。这都是久久为功的事。“10年后我们再来看,可持续地来做。蚂蚁在往未来走,也还有很多的可能性。”彭翼捷说。

在种下树的同时,他们也种下了一个更值得期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