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曹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少人对从事的艺术活动感到失望,当艺术作品为人们所鄙视,“一部作品不如一双靴子”。在书本上看到桑特的这句话的时候,所谓的风花雪月,是那些卑微文人的无聊无奈叹息吧。

北宋的文艺为人们所推崇,而且最高统治者的书画,更是艺术历史上的一座山岭。但在狩猎场一样的政治搏杀之中,王朝被胡风所摧毁,精致的画笔和美轮美奂的鸟林图,被粗犷的弯刀所斩,为马粪点燃的烈火所焚。生存不保,家园沦亡,无数的生灵落了灾祸的坑,尊荣何哉?艺术何存?哀嚎遍野,声过于所谓的野狼之嗥;惨容凄然,愁眉不展,何止胆寒中的残雪风沙。

那种灾难之中,所谓的艺术又算得了什么呢?在灵与肉的争斗之中,灵只能以另外的方式存在,漂浮在远离土壤的天空,游荡于深深的幽暗之处。著书只为稻粮谋了,治国方略换了种树书了。即使是“诗意的生活”,也仅仅成为对现实的拒绝态度,或者是一种逃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用现实和物质的角度来看,的确如此。而从更为广阔的视角,不是以工程数字的目光,来张望人的灵魂,人的灵魂历史、艺术历史、生命历史,则在另外的境界展开,而川流未息,川流不止。宗教,艺术,哲学,以及种种从事这类职业的个体的人,要考虑的仍然是励志不移的精神追求,精神愉悦,艺术创造和奉献给予,将最秘密,最深刻的经验具象化。仍然用情感来思考,用想象力及其形象化,与身外的自然万物同化为一,大欢喜。

只是这所有的前提,仍然是以生存为基础,活着不仅是为了吃饭,更不提美食,但活着首先要吃饭,况且是市侩性的艺术或者工艺品的劳作,使其视野达到了某种结合。尽管不仅仅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仅仅是灵与肉的关系,不仅仅是生存、生活和创造,那甚至可以达到神域的大欢喜。

这些肤浅的想法与艺术家的认识是一般的吗?“内容要通过形式表达出来,没有恰当的形式,内容无法感动大众。”这是吴冠中的一种思考,是具有幻觉和错觉作用的那种感受。越过世俗的认知,在尘埃中显现出草的星点绿,在苍茫的大海尽头和幽夜之中那闪的光。人若前往,便接近了灵;人若到达,身体便映出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简介:曹旭,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教师进修学校干部,笔名陈草旭变,近年来有数百篇散文、小说见散文在线、红袖添香、古榕树下、凯迪社区等文学网站,合著有人物传记《那年的烛光》。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