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市民曾遭遇“雪糕刺客”,看似平平无奇的一支雪糕售价数十元,令不少人在购买雪糕时也变得“如履薄冰”。然而今年平价雪糕重新成为市场主流,街边店5元以下的雪糕产品占比超半数,走量成了今夏主流。雪糕零售商们纷纷开启直播、小时达业务,甚至推出了0.01元6支雪糕的引流套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糕零售价格带整体下挫 街边店主流价格5元以下

今年夏季,高温突如其来,雪糕成了家庭冰箱中不可或缺的祛暑神器。随着过去两年,“雪糕刺客”备受诟病,今年的雪糕市场价格降下来了吗?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品牌便利店雪糕的价格仍旧以10元为分割线,上下产品的数量相当。如7-11某店在售的37款冰品中,17款价格在10元以下,20款价格在10元以上。同时,在10到10.5元价格中的冰品占到7款,将近1/5的比例。

业内人士表示,品牌便利店的雪糕除了高端品牌铺货外,大多是贵价雪糕新品试水市场的第一站,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是10元以上的雪糕集散地。前两年通过品牌便利店出现了一批“网红雪糕”,比如椰子灰、獺祭等,因此不少品牌乐于在这一渠道试水新品和高端线产品。因为相比于街边店,品牌便利店的雪糕更像是休闲食品或甜品,有这一需求的顾客对高价格接受程度更高一些。而10元价格带产品增加,也显示在这一渠道的铺货的品牌其新品价格也在向下调整。

而在更多的街边店,不仅冰棍的品种更多,价格带也明显下移。北青报记者在朝阳某街边店的3个冷柜中看到,有各个品牌近60种各种雪糕,价格在3元以下的7款,3到5元的27款,5到10元的15款,10元以上不到10款。也就是5元以下的雪糕占比将近6成。“大概有1/3是新口味,新品价格基本都在3到5元左右。”店主表示。

这并不是个案,北青报记者走访朝阳、通州等地的冷批店和社区市场等渠道,发现5元以下价格带的雪糕均占比超过半数。更是有冷批店开设了“1元专柜”,里面都是单价1元的冰棍。而贵价,如超过10元的产品大多是杯装或桶装的冰淇淋,以及前两年的“网红雪糕”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量成冷批店新目标

不过,在探访中,北青报记者也发现,往年“1支起批”的冷批店今年少了很多,一些冷批店也提高了门槛,原本可以“5支起批”的数量,如今提升到了10支。原本8折的批发价也提升到了9折。在一些冷批店,部分零售价1元的冰棍不参加打折。

不仅如此,相比于以往买够店家设立的“起批线”数量,就能享受打折的方式,今年的雪糕市场不少商户选择了“满赠”的方式。“主要是买便宜冰棍的人更多,比如1元的老冰棍、小布丁等等。打折的话,我们利润也薄,所以这些原来都是不参与批发价的。现在买赠不仅能多走量,消费者也能随意选择。”一位通州的冷批店店主表示。

走量,成了如今冷批店店主们追求的目标。一些店主表示,去年不少贵价雪糕都卖得不好,今年还是以平价为主,就只能靠走“薄利多销”的方式,才能赚到跟前两年同等的钱。

也有店主坦言,如今雪糕不再是消夏冰品的唯一选择,而更多的渠道商也来抢占零售市场,让市场上容不下更多的冷批店。“原来我们这个市场里有三家冷批店,现在就剩我一家了。原来是跟同行竞争,现在上游厂家和冷库批发商都下场了,我们生意自然难做。”

雪糕直播间惊现“0.01元6支”的吸粉套餐

正如这位店主所言,北青报记者发现,入夏以后直播平台出现了多个销售雪糕的新账号。除了端正坐在直播间的雪糕品牌外,他们有的直接对着超市冰柜直播,有的身穿棉衣在据说是冷库的地方直播,无一例外都在销售雪糕。

而直播间的价格更是一贯的“击穿底价”——零售价在10元以上的梦龙,在在某超市的直播促销中一盒4支22.8元,折合一支不到6元;八喜6盒装的6种口味冰淇淋折扣价29元,折合一盒不到5元;4只装的可爱多售价12.9元,折合一支3元多;伊利的绿色心情6支装更是不到10元,折合一支约为1.5元;迷你可爱度10支装折扣价9.9元,单支价格不足1元……部分直播间雪糕的价格只有其单支零售价的40%左右。

不仅如此,部分直播账号更是打出“0.01元6支不同口味雪糕”的套餐,里面都是蒙牛、伊利等品牌的平价雪糕。主播也坦言打出这一低价套餐也是为了涨粉,每个账号只能买一单。

不过,北青报记者也注意到,虽然这些非品牌的雪糕直播间都打着“1支起批”的口号,但是购物车的商品中却均是各品牌的套餐,少则10支起步,多则一个套餐里40余支。除了梦龙等价格相对较高的雪糕能有几支为一组的套餐外,其他国产品牌雪糕大都是“走量组合”。

除了价格低,在主播口中,这些雪糕只要能下单,就能“1小时内送达”。此外,更是有直播间提出可以到附近冷批店自提,下单时只要选择收货地址,就能显示附近的冷批店,自提配送均可。而打出超低价的直播间大多有起送门槛,要到一定金额才能派送。

采访札记

由于非品牌方直播卖货的加入,今年的雪糕市场可谓是卷上加卷,走量成了线上线下共同的目标。

曾几何时,外形好看、故事动听,甚至一款冰激凌养活一批“黄牛”的“网红雪糕”们风光不再。有的销量平平,有的淡出视线,有的则是出没于临期食品店。“茅台冰淇淋买一送一没人吃”引发热议,钟薛高创始人直播带货还债等等。网红的热闹是一时的,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不少人表示不再为单纯的高价网红雪糕买单。

今夏雪糕零售的内卷加剧,也有市场此前盲目追求高端化、高利润,结果压货严重的情况。经历了去年的模糊期后,今年满足基本要求的平价雪糕再次回归成市场主流,渠道商更是急于去库存。

盲目追高这种弯路也希望厂家和渠道们能引以为戒。对于雪糕品牌来说,可观的利润固然吸引人,但平衡新产品的品质和价格更为重要。在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理性消费,考虑如何做出性价比合理的创新产品才是发展的长久之路。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田野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