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端午”展现出中国文化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宝贵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昔日,在大呼隆生产年代,“四脚着田背朝天”的插秧活干完,第一趟早稻耘田刚结束,端午节来临了,老话说“穷端午,富中秋”,端午节虽处在青黄不接、荒米荒油荒菜的日子,但毕竟是繁重的农忙结束后的第一个节日,总得自己好好犒劳一下自己。“五月三荒”,有一份肉,一只鸡或鸭,也知足了。端午节前几天,各村庄里飘出的都是粽子的清香味,初五飘出的全是猪肉香。那时,逢年过节,村里会安排杀一至两头猪,各家各户可分到几斤肉,分到肉后,各家一般都做粉蒸肉。把肉(越肥越好)加佐料腌一下,沾裹上炒得焦香的米粉,一块块摆放在饭甑里的饭面上蒸,蒸得“满世界”都是猪肉香啊!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旁、窗户上插艾叶和菖蒲,会沿着住房四周撒上石灰以驱蚊虫,消毒灭菌。妇女们在头发上也会插上几片艾叶,乡亲戏说这是“骗鬼骗怪,头上插艾”,传说是为了避邪,确保平安。

至今井冈山有些山区客家人还习惯称粽子为“角黍”,哇,“中秋食饼,端午食角”,这个小小的称呼足够旁证井冈山这个偏僻的山沟端午吃粽子也有千年的历史。仔细观察,至今井冈山人家包粽,真的像古代的“角黍”,一张粽叶只包一个粽子,小小尖尖的一个,个个像黄牛角。

井冈山人在每年的春节、端午、中秋都有送节习俗,端午节送节一般送五样,粽子、鸭子、“波波子”(鸡鸭蛋)、蒜子和包子(或面条),图个“五子登科”。妇女送娘家,徒弟送师傅,小辈送长辈,蔚然成风。还有系戴香囊的习俗,香囊里面塞放了藿香、艾叶、肉桂、山萘等中草药,悬在床帐上,系在伢崽胸前,起到辟邪驱蚊虫的作用。有些地方还会给伢俚系蛋袋,伢俚则以碰鸡蛋为乐事。

可以这样说,端午节的初衷和全部习俗都是求得人们安康平安、祛毒辟邪。

端午少不了艾草,艾草又称艾蒿和家艾,没有蚊香之前,农户离不开艾草,都是烧艾草条来驱蚊。传说离井冈山不远,江西龙虎山上的张天师,骑着用艾条编织的神虎,手拿艾枝,为百姓除恶驱鬼。艾草辟邪,有驱虫杀菌之功效。

端午也少不了雄黄,老人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成年人喝雄黄酒时,还会蘸着雄黄在伢俚的额头上写个“王”字,叫做“画王老虎”,耳朵、鼻子等处也要抹上雄黄酒,达到镇百怪、避虫毒的目的。

青木香也是好东西, 每年端午节的上午(必须是上午,俗话说:“上午人挖药,下午蛇找药”), 大伙还会到野外挖这种草本植物,将它的根茎晒干后,每遇有肚子不舒服,吃上一点,立竿见影。特别要说明的是,端午节挖草药只限上午。

端午更少不了“端午水”,“有钱难买端午水”,井冈山有一项肯定能创吉尼斯纪录,那就是端午节当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用艾叶、石菖蒲泡水洗澡。把上年的干菖蒲和干艾叶放入锅里,烧一大锅水,洗一个澡。洗了端午澡,菖蒲艾叶的香味会飘荡在眉目间、衣裳上,浸透整个身心。

如果说“富中秋”代表中国文化人与人的诗意与无尽的浪漫,那么,“穷端午”则更多展现出中国文化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宝贵经验,与“富中秋”相比,“穷端午”毫不逊色。(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