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说节日已过,但嘴边的粽子,还在散发一股淡淡的端午节味道。咬一口粽子慢慢咀嚼,似乎没有嚼出粽叶包煮糯米的香味,反而嚼出了一股淡淡的酒香味来。咂咂嘴,似乎觉得,这酒香味,不但韵味悠远,而且文脉绵长。

说实话,对男人来说,关于端午节的记忆,似乎除了吃粽子,就是喝酒。甚至,粽子可吃可不吃,酒却是一定要非喝不可的,没有粽子只有酒,端午节依旧诗意盎然。如果只吃粽子而不喝酒,那端午节就索然无味了。若要两全其美,就是先把粽子吃饱了,再美美地喝一顿酒,或者干脆一边吃粽子,一边喝酒,咬一口粽子,慢慢嚼碎了,咽下去,接着喝一口酒,用酒把嚼碎了的粽子从食道冲进肠胃,那种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小时候,与父亲在老家过端午节,总是看见父亲喝雄黄酒。父亲说,在端午节适当喝一点雄黄酒,上坡下田劳动时不会被蚊叮虫咬。更重要的是,端午喝雄黄酒,可以驱病除魔,不会被疾病缠身,因为古话说得好,喝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父亲说,古话不骗人。

可我总觉得,古话在我身上一点也不灵验。喝了雄黄酒,上山下田依旧被蚊虫叮咬得浑身上下都是红疱疱,又痒又疼,十分难受。喝了雄黄酒,也经常头痛脑热,上一次感冒还没好断根,新一轮感冒又上身了,时常咳嗽流鼻涕。特别是看了电影《白蛇传》以后,更是对雄黄酒心存畏惧。白娘子喝下雄黄酒以后,就现出了白蛇原形,让深爱她的许仙惊吓而死。说实话,我也担心,自己是否会在某一次端午节喝雄黄酒过量的时候,突然之间现出原形来,让亲人受到惊吓。

因为,有人说,今生的人形模样,前世都是禽兽畜生。我不知道自己的前世是牛是马,或者是蛇是蟒,亦或是诸如豺狼虎豹等会伤害人类的野兽。如果是牛马还好,喝了雄黄酒,即使现了原形,也不会惊吓深爱自己的亲人,说不定还能为亲人分担一些耕田驮物的重活,为亲人减轻一些劳作的负担。倘若是蟒蛇,喝了雄黄酒现出原形来,亲人就一定会受到惊吓,受惊吓的程度,虽说不一定马上就呜呼哀哉,但魂飞魄散让人时刻惊恐不安长久精神恍惚,那也是必然的事。许仙被白蛇现形惊吓而死,由小青找回仙草妙药来抢救而得以起死回生。而我的亲人,被蟒蛇惊吓以后,未必就有这样的好运气,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拥有起死回生的机会。既然如此,那就不喝雄黄酒也罢。再后来,从书上看到,说雄黄酒的毒性比砒霜还厉害,即使是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极大伤害。从此,端午节就不再喝雄黄酒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男人过端午节,必定是要喝酒的,这几乎成了一种约定俗成。似乎,端午节不喝一点酒,就没有了节日的仪式感。既然不能再喝雄黄酒了,那就喝“菖蒲酒”吧。“菖蒲酒”即用菖蒲泡制而成的酒。

菖蒲是一种生长在山涧溪流旁的名贵中药材,具有开窍、理气、祛风、活血等功效。宋代诗人陆游写过一首题为《菖蒲》的五言律诗,高度赞美菖蒲延年益寿的功效——

古涧生菖蒲,根瘦节蹙密。

仙人教我服,刀匕蠲百疾。

阳狂华阴市,颜朱发如漆。

岁久功当成,寿与天地毕。

陆游说,菖蒲能治疗百病:“刀匕蠲百疾”。

陆游说,菖蒲能美颜黑发:“颜朱发如漆”。

陆游说,菖蒲能延年益寿:“寿与天地毕”。

既然菖蒲的功效如此强大,那么用菖蒲来泡制而成的“菖蒲酒”,想必喝了也一定是有益无害、好处多多。事实也正是如此。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刊刻行世的《太平圣惠方》记载:“菖蒲酒,主大风十二痹,通血脉,调荣卫,治骨立萎黄,医所不治者。”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指出:“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瘘,久服耳聪目明。”

老家泡制菖蒲酒,大都在冬末春初,那时的菖蒲,无论是叶片还是根茎,都是水分少药性足。从山谷里采回菖蒲,抖落泥沙,切碎晒干。将晒干的菖蒲放入土陶坛内,视量的多少,把自酿的高度包谷酒倒入坛中,酒的多少以能够把菖蒲全部浸泡为准,酒多药少,药味不足,酒少药多,药味不出,然后密封浸泡。等到端午节,拆封开坛,浓郁酒香扑面而来,令人不饮而醉。此刻,若能一边吃粽子,一边喝菖蒲酒,咬一口粽子,喝一口菖蒲酒,那情景,不知有多惬意多爽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张之洞12岁时出版的诗文集《天香阁十二龄课草》里,刊载有一首题为《醉花阴·饮蒲》的词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清代道光年间贵州省兴义府过端午节喝菖蒲酒的热闹情景——

今朝酒瓮开宴会,

略带菖蒲味。

堂下小儿曹,

把酒亲尝,

争酌献老辈。

杯盘竞劝欢声沸,

好语殷劝慰。

斟满石榴红,

饮罢三樽,

人比榴花醉。

端午节这天,全家老幼欢聚一堂。老人从房间里抱出一个大大的土坛子,削去密封的胶泥,拔出坛子的塞子,菖蒲酒的芳香,顿时弥漫整个堂屋。晚辈的孩子们,一人端一个土碗,把菖蒲酒倒满,争相双手捧碗递给堂上的老人品尝,然后也学着老人的样子,呷一小口尝一尝,不停地称赞这刚出坛的菖蒲酒好香好香。饭桌上,一盘盘美味小吃端上来,一碗碗菖蒲酒端上来,你敬我一杯菖蒲酒,祝我端午安康,我回敬你一杯菖蒲酒,祝你节日吉祥。吃粽子,喝菖蒲酒,全家老幼其乐融融。喝下一杯满满的菖蒲酒,大家的脸,顿时都变得像五月的石榴花一样红艳。三杯菖蒲酒下肚,大家红艳的脸庞,都变得比石榴花还要美丽动人。而且,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醉人的酒香。

我的老家,就位于兴义府的府城所在地安龙县。《天香阁十二龄课草》最早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刻印刷问世。这样算来,老家安龙流行在端午节喝菖蒲酒的习俗,恐怕不会少于二百年吧。从少年张之洞描绘的场景中走出来,慢慢回味菖蒲酒的酒香,不禁觉得,在端午节喝菖蒲酒,也是一种文脉的传承。如此说来,在端午节喝菖蒲酒,喝的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文化,喝的是一种前传后教的担当。把想在端午节喝一杯菖蒲酒的理由,说得如此冠冕堂皇,可以想象,想喝菖蒲酒的愿望是多么的强烈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翻读唐诗宋词,端午节充满着浓郁的诗意,更弥漫着浓郁的酒香。这种酒香,是从盛满“菖蒲酒”的杯子里溢出来的,飘飘悠悠,袅袅娜娜,几千年了,韵味依然令人陶醉。

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笔下,“菖蒲酒”的酒香弥漫在宫廷里,让端午节增添了几许威严与庄重——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在这首题为《端午》的五言律诗里,李隆基跟大家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天下清平、政事通达、社会安定、光景绵长,今天是端午节,我请大家共饮一杯“菖蒲酒”,祝愿群臣安康、国家安康。希望大家一如既往,携手共进,共同努力,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希望你们忠贞不渝、始终如一报效国家,让子孙后代永远传诵这种美德。

“曲糵且传觞”一句,表明“菖蒲酒”已经倒入了杯中。为什么说唐玄宗宴请群臣时喝的美酒就是“菖蒲酒”呢?因为,唐玄宗李隆基崇尚养生,深信“菖蒲酒”是养生良药。编纂于秦汉时期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菖蒲,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或延年。”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月令》里记载:“端午,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用菖蒲泡制的美酒,必然也是“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或延年。”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亲自组织御医编纂《开元道藏》,对“菖蒲酒”的养生功效进行了详细记载:“菖蒲风干为丸,每旦酒饮三十丸,临卧更服三十丸。服至一月消食,二月痰除,服之五年骨髓充,颜色泽,白发黑,落齿更生。”由此可见,在端午节饮用菖蒲酒,至少在唐代就已经盛行。既然药王孙思邈已经说了,喝菖蒲酒能够养生益寿,那大家过端午就喝菖蒲酒吧。“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两句,既是说过端节的习俗历史悠久,也暗含在端午节喝菖蒲酒也已经延续了很多年。于是乎,从皇宫到乡村,从皇帝到王侯将相,从文人墨客到乡野村夫,都以在端午节喝菖蒲酒为最大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光在诗句中穿梭,可以想象,群臣面对唐玄宗赐予的“菖蒲酒”,却一定不敢畅怀而饮。因为,唐玄宗在举杯邀请群臣畅饮“菖蒲酒”之际,还语重心长地对群臣提出了殷切希望:“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今天请大家来喝“菖蒲酒”,就是要提醒大家,虽然现在已经是“时清日复长”的好年景,但希望大家还得永远保持“群公共保昌”的精神状态,保持“忠贞如不替”的精神品格。群臣们举起酒杯,一边嗅着酒香咽着口水,一边牢记皇帝朗诵的诗句,一边竭力赞美皇帝的诗写得好,一边迅速在心里按皇帝的诗韵构思自己的和诗。谁也不敢预料,唐玄宗是否会点名让自己现场作诗一首来应和。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亦或把酒喝醉了,假若皇帝点名让你和诗一首,怎么能够在举杯谢恩之间,吟出一首五言律诗呢?在这种场合,喝“菖蒲酒”只是一种节日的仪式、一种个人的荣光,决不能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

要想在端午节里开怀畅饮“菖蒲酒”,喝出一种飘欲仙的感觉,喝出一种人间烟火的韵味,那就得学习欧阳修和苏轼,或宅居在家静坐窗前一边吃粽子一边喝菖蒲酒感受岁月清欢,或携带女神到河边梳洗打扮在美女如云的环境里感受日常优雅,或与爱人到湖边亭阁小坐观远山吃粽子喝菖蒲酒听古琴感受流年静美。

在欧阳修的笔下,端午节的“菖蒲酒”的酒香,弥漫着一股浓郁的市井街坊烟火味——

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

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

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题为《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的词作,生动再现了过端午节吃多角粽、饮菖蒲酒、沐兰花浴的生动场景。“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二句,刻画了石榴花争相绽开的绚丽、细雨润湿杨柳的鲜嫩、柳枝低垂飘飞的柔美,衬托端午节天气舒适、心情舒爽。这时,家人送来了用金盘盛放的、用五色新丝缠裹的粽子:“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面对香喷喷的“五色新丝缠角粽”,想必,欧阳修一定也会咽口水吧。吃过粽子,在窗前砚墨作画稍作休息,然后美美地泡一个兰花浴,接着再品几杯用菖蒲泡制的美酒:“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或者,一边悠闲自得地泡着兰花浴,一边持壶把盏地细品菖蒲酒,把一杯菖蒲酒咽下去,又拾起画笔,随意地在搁于浴桶旁边的“生绡画扇”上,快速勾画出一对在天宇中盘旋的凤凰。吃饱喝足,再舒舒服服地睡一觉,美滋滋地做一个梦,直到自然醒来,才在窗外黄鹂婉转悠扬的啼叫声中,慢慢睁开蒙胧睡眼。神仙日子,也不如此而已:“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欧阳修的日常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呢?

在苏轼的笔下,端午节充满着文人的想象与意象,有与女神相遇的浪漫,有与女神长相厮守的愉悦——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首题为《浣溪沙·端午》的词作,把流年时光写得轻松惬意,把生活趣味写得诗情画意:

端午的头一天,天气微热,身着碧色薄绸的女神,正在为准备端午节的“兰花浴”而不停地忙碌着,瞄一眼她身上被汗珠渗湿的衣裳,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她肌肤的细腻与微微湿润的舒适感,这是多么令人销魂的一瞥啊:“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午节这天,河边云集梳妆打扮的美女。清澈的河水表面,布满美女梳洗后留下的香脂粉胭脂粉,香气弥漫整个晴空下的河流:“流香涨腻满晴川。”在如云的美女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女神,她把一根五彩丝线缠在红玉般的手臂上,把一枚小小的篆符斜挂在发髻上,彩线的鲜艳与手臂的洁白如玉相互映衬,肌肤细腻如玉的女神,瞬间变得更加美丽动人,让我只看一眼,就决定天长地久地久天长地相依相守一生一世:“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这首词没有写喝菖蒲酒,却为另外一首写喝菖蒲酒的词作了优雅的铺垫与烘托。心动与承诺,是牵手与相依的基础与前提。岁月清欢,流年静美,莫过于与爱人牵手畅游山水,临窗小酌,抚琴低吟。于是,在心动与承诺之后,就有了牵手与相依的场景。

山与歌眉敛,

波同醉眼流。

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

谁家水调唱歌头,

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在首题为《南歌子·游赏》的词作里,湖山美景、端午美食、玉舟美酒、悠扬歌声等意象,构成了一对神仙眷侣携手云游山水间的欢快画卷——

有女神相伴,再美的风景也难以吸引我的注意、难以停留我的心间:“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在十三楼上,我与女神临窗而坐,慢慢品尝用菰黍制成的粽子,慢慢咀嚼用菖蒲根腌制的咸菜,慢斟细酌品尝存放多年的菖蒲酒,把一天的时光坐成静美画面:“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放眼窗外,远山如眉黛,湖波如眼波;收回目光,窗前的女神,眉如远山、醉眼如波,目光犹如酒香袅袅,让我如醉如痴,那状态真是“波同醉眼流。”更令人思绪纷飞的是,此时邻座正有人抚琴低唱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伴着悠扬的琴韵、婉转的歌声,我和女神的情愫融为一体,飞过山头,变成天边的晚霞,绚烂如诗。用碧山晚霞为衬托,让婉转悠扬的歌声琴韵,变成犹如菖蒲酒的香味,刹那间就给人有一种飘飘欲仙之感。

从弥漫在唐诗宋词里的菖蒲酒的酒香里走出来,少年张之洞过端午节时洒落在兴义府的那些菖蒲酒,依然醇香绵长。畅饮菖蒲酒,不一定非要在端午节那天。只要有“菖蒲酒美清尊共”的雅兴,随时都能沉浸式体验喝菖蒲酒时“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的那种场景,随时都能沉浸式体验喝菖蒲酒以后“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的美妙梦境。

好了,恰巧今天得闲,且喝一杯菖蒲酒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