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说中的姜太公,文韬武略,建立了齐国。三千年过去了,这些故事是神话还是史实?太公在哪里,齐国建立之初的面貌究竟如何?一连串的疑问困扰着史学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至2009年,随着陈庄遗址的发掘,一系列重大发现逐渐揭开了齐国早期文化的神秘面纱,为寻找齐国早期权力中心树立了坐标。陈庄-唐口西周遗址博物馆,位于小清河北岸,在高青县花沟镇陈庄村与唐口村之间。博物馆内设置了三个主要展区,包括营丘古城,太公封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钟鸣鼎食,泱泱齐风等板块,生动展示了西周早期的生活文化面貌,为研究齐文化的早期历史提供了直接依据。

深藏地下长达三千年之久的文明脉络是如何得以重见天日的呢?这背后还蕴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发掘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5日,记者专程赶到陈庄—唐口西周遗址博物馆,采访了其馆长邱之军。他详细回顾了这一重要的考古发掘过程:“2004年秋季,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建设,在文物调查勘探中发现了这一遗址。为了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址,南水北调工程对原定建设路线做出了调整,这一决定充分展示了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邱之军表示,这种以文化遗产保护为先导的做法,使得陈庄遗址成为南水北调工程中,截至目前唯一一个因保护需要而改变施工线路的古遗址,彰显了其非凡的历史价值与重要性。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山东乃至全国周代考古的多项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齐国早期的文化和社会结构。此外,陈庄遗址还荣获“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23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的殊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庄遗址总面积50多万平方米,遗址中的城址占地4万平方米。经过考古学家的精心发掘,这里被确认为是一处西周早期的城址,其年代延续至战国时期。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极为丰富,包括灰坑、窖穴、房基、道路、水井等遗迹,以及祭坛、甲字形墓葬、马坑、车马坑等,彰显出浓厚的贵族氛围。这些遗迹共同描绘出了西周早期古城的生动图景。其中,遗址中的城址与我国古代都城的布局极为相似,许多学者认为,这里很可能就是齐国的第一座都城——营丘。

齐国作为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其始封地营丘的具体位置一直是考古界孜孜以求的目标。邱之军表示:“有关齐国的考古工作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始终未发现属于西周时期的贵族墓葬,直到陈庄遗址的发现。”

在该遗址中,考古学家们清理出了与祭祀有关的夯土台基和多座“甲”字形的大墓,均为西周时期高规格的贵族墓葬。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夯土台基的祭坛,9层堆积应该就是当今尊称的天坛,这或许是中国最早,甚至是唯一的天坛遗址,是山东周代考古的首次发现,在全国也属罕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陈庄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铜器以及蚌器、骨器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西周早期物质文化的认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出土文物中有一件带有“齐公”字样铭文的铜觥,这是首次在金文资料中发现此类铭文,被学者认为是指向齐国第一代国君——即姜太公本人。这一发现将姜太公从神话传说中拉回到现实的历史舞台。齐国的强盛,或许正是从这里开始,逐渐向东扩展,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齐文化。

“陈庄遗址博物馆,代表的是首期发掘的成果。”邱之军表示,目前,随着第二阶段发掘工作的圆满完成,考古团队不仅出土了众多珍稀文物,还实现了对遗址的原址保护,并确保了土地能够回归到农业用途。在紧锣密鼓进行的第三阶段发掘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新的证据,这些成果将进一步阐明大型建筑的用途,并预计在2024年带来更加深入的了解。

陈庄遗址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仅是对姜太公个人历史的一次重大确认,更是对整个周代考古研究的里程碑式贡献,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另外,为发挥陈庄遗址在早齐文化宣传、研究、开发、利用方面的引领作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服务社会,6月11日,陈庄—唐口西周遗址博物馆发布公告:每周二至周日9点至19点,免费对外开放。(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杨秋云)

来源:博览新闻客户端

编辑:葛珍珍

一审:董秀

二审:朱丽瑜

三审:冯艳辉出品:淄博日报社融媒体中心商务合作:0533-316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