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

近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上洋村的烟田,随着一声“起飞”指令,一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迅速在烟田上方盘旋,为大田烟叶开展植保作业。蓝天白云,鸟语花香,飞机穿梭,呈现一幅美丽和谐新图景。

“眼前这片烟田12亩,过去人工打药需要两个人劳作一整天,现在不到十分钟就完事了,这台无人机工作效率太高了。用上它不但节约时间,仅人力成本这一项,每亩就节省了80多元。”烟农文锐成向正在喷药的无人机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抢抓国产雪茄烟发展趋势,在黄花镇规模种植雪茄烟叶,采用传统种植方式劳动强度较大。由于茄衣品种种植密度大,烟农在田间施药,有人为传播病害风险,也经常出现碰断烟叶的现象,给烟农带来损失。雪茄烟叶生产实行高起垄、大培土,人行走在比自己还高的烟株下面打药,增加了农药中毒的风险。此外,传统施药不均匀,往往需要加大用药量,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污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人机“飞防”技术。

这种主要依靠人工背负喷雾器施药的方式,费力费工,存在一些弊端。为有效应对传统施药方式带来的不利影响,湖北夷陵烟草部门落实农机农艺融合要求,积极引入新技术,多方争取政策支持,为黄花烟区配备了无人机,开展专业化植保服务。相比而言,无人机通过预设程序,能够精准控制喷洒路径和用药量,节约农药使用量,降低用水量,大大降低了植保环节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最怕给打顶前后的烟株喷药,每次喷完回家,即使反复清洗,晚上也总要一段时间才能入睡,有时候还出现整夜睡不着现象。用上小飞机植保后,现在种烟轻松多了。”合作社植保服务人员张国波说。

如今,由于无人机作业效率高、服务成本低,得到广大烟农的认可和好评。引进无人机以来,主动报名开展“飞防”的烟农排起了长队。烟叶种植“请工难、用工贵”的问题逐步缓解。

“我们农药施用量同比减少了四成,往年打十亩田的药,需要拖两三灌水,现在只需要一灌水就行了,开展病虫害防治越来越轻松了。”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张殿萍笑着介绍。

植保防效的提升,带来了烟叶生产实效的提升,更带来了烟田生态的改变,使得烟叶生产和农户生产生活更加和谐。如今,早晚在烟田周边乡间小道上晨练、散步、赏景的人明显增多,黄花烟区成为外地游客网红打卡地。

无人机“飞防”技术的应用,使得种烟更轻松、烟叶品质有保障、烟农收入稳步涨、烟区生态美如画,助力当地烟叶、蔬菜、旅游产业互融共促,提质升级,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绿色、共享发展理念,积极研究应用新科技、新产品,推动烟叶生产重点环节降本增效,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实惠,以实际行动推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大业贡献新力量。”夷陵区黄花烟叶站负责人表示。(图/文 秦铁伟 张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