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湘江长沙段运输繁忙。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彭超 长沙报道

1200多年前,唐代“黑石号”商船装载着来自长沙窑的陶瓷驶向海外,一展古长沙航运的繁华景象。

如今,以湘江为依托的“黄金水道”焕发生机,从长沙出发,让蕴含着现代文明的“大块头”源源不断地通江达海。

“湖南制造”组团远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3日,一批湘品在长沙新港卸车装船启程。

初夏时节,湘江之畔,汽笛声声。6月13日,城陵矶港口集团长沙新港内,新港1号机车牵引着25辆货车的专列徐徐进港卸车,一大批湘品从这里通江达海,远销海内外。

据悉,这些货品中,由涟钢等相关钢铁厂始发的3200余吨工业钢材,将直装靠港船舶发往上海、江苏海港出口的铁水联运;近200台上海大众长沙工厂和吉利汽车湘潭工厂生产的整车由长沙港发往上海、江苏、安徽、重庆、四川等地的滚装运输;300台山河智能小型挖机江海联运批量发货欧洲的集装箱货轮运输。

其实,一个月前,一批“湖南制造”已扬帆起航。

今年5月21日晚,随着最后一辆崭新的吉利汽车被开上滚装船,滚装船驶离长沙新港码头,840辆新车远赴中东。这是长沙新港自建港以来发运出口汽车数量最多的一笔订单。

在铁路公路交通较为发达的长沙,运输为何要走水运?

“如果通过公路运输,一趟只能运8辆左右,运量小、成本高。相比之下,滚装船一趟最多可运输超300辆汽车,不仅节省了成本,能耗低、污染小。”上海大众长沙工厂相关负责人这样解释。

长沙新港汽车滚装码头是长沙首个专业汽车滚装码头,自2019年6月运营以来,汽车吞吐量累计突破10万辆。如今,长沙新港滚装通道辐射四川、江苏、广东、福建、山东、湖北等地,打通了湘江与北美洲、南美洲、非洲的滚装航线,积极为工程机械、乘用汽车等湖南重要产业提供货物运输服务。

“长沙水道”逐浪国家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沿江城市蓬勃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通达世界的港口优势,“大进大出”大循环有利于发展大工业、大流通。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水路交通的优势也逐渐体现出来,长江沿岸港口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愈发凸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沙市“港产园”签约活动上多方为长沙水运打CALL。

6月13日举行的2024年长沙市“港产园”对接暨签约活动上,长沙市工程机械产业链推进办公室、长沙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园区企业代表完成了五轮签约,涵盖政府机构通检互认、水水中转、铁水联运、港产合作、货源运输、船舶制造等方面,合约金额7545万元,合同货运量超过150万吨,将保障约26.3亿产值工程机械设备安全出海。

一份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长沙出口工程机械货值99.8亿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18.8%。长沙生产基地到海港的运输方式90%采用公路运输,江河海运仅占10%。

江海联运满足了工程机械产品的个性化、差异化出海需求。”湖南山河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雄表示,水路运输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产品运输效率和可靠性,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今年一季度,长沙新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06万吨,同比增长38%,创建港以来一季度吞吐量历史新高。相比武汉、南京等长江沿岸城市,尽管这一体量还较小,但折射出长沙水上运输巨大的运输潜力。

通过水运供应链与园区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日益完善的水运通道将为长沙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港产城融合恰逢其时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悠悠湘水造就长沙港

港口兴则城市兴。加快集聚临港制造业、临港物流业等,有助于做大做强临港产业,增强城市经济新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蕴藏活力与潜力的长沙新港。

长沙新港常年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距中心城市约10公里,可通过湘江千吨级航道与长江干支线各港口相连。航道连接京广线、京珠高速公路、黄花国际机场,铁路专线规划直入港区。

今年一季度,长沙港铜官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47.14万吨,同比增长43.95%。铜官港吞吐量屡创新高,得益于“前港后园”的产业特色。益海嘉里、杉杉股份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先后入驻望城经开区铜官工业园,与港口货运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临港经济保持了较高的活跃度。

不靠海、不沿边,要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怎样发力?作为世界工程机械之都,拥有六大制造业千亿产业集群,长沙如何利用水上交通优势,进一步增强产业优势?

推动新能源、新装备技术等新质生产力在水运船舶设计、制造、维修的技术应用升级;实现水运资源与制造业、工程机械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加强产业链协同,构建长沙水运-产业信息共享发展平台;实现水运资源与制造业、工程机械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这些课题有待在高质量发展的答卷中一一巧解。

港与业融、港与城融、港与人融,长沙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奋勇争先,描绘一幅港产城深度融合的新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