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6月14日电 题:从沙地“驼城”到塞上“明珠”——陕西榆林毛乌素沙地治理观察
  新华社记者姜辰蓉、付瑞霞、邵瑞
  陕西省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有着“驼城”之称。几十年来,榆林坚持植树造林、防沙治沙。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榆林绿色版图不断扩大,一座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的重要基地。
  今日的榆林,天朗气清,曾经“沙进人退”的局面已得到历史性扭转。榆林却再次吹响了黄河“几字弯”治理攻坚战的号角。榆林神木市位于陕西黄河“几字弯”地带,这里黄河一级支流窟野河和秃尾河流经的区域河岸两侧山势陡峭、土层稀薄。
  今年5月,记者走进榆林神木市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试点工程张家墕作业区,看到当地正在对窟野河和秃尾河流域的裸露山体进行植树造林。在工作人员的熟练操作下,无人机往返山峁间,将侧柏苗精准投送到造林点。
  “通过采用垒石坑和凿石坑的方式,我们成功解决了土层薄的难题。同时,我们在山上修建蓄水池,先将沟底的水引到蓄水池,再通过输水管将蓄水池里的水输送到造林点,确保了树木的成活率。”神木市林草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任会军说。
  榆林历史上长期被风沙困扰。“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井泉被沙压,房埋沙里头”“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这些歌谣,是当地“沙害”的写照。
  为改变当地生态,1950年4月陕西省政府制定了“营造陕北防沙林带”的规划,随后允许承包国营和集体的荒沙、荒坡地。统计显示,榆林累计有44万户农民承包“五荒地”900多万亩,涌现出不少治沙造林大户。
  地面的“治沙大军”一寸寸推进的同时,科技工作者们把目光投向了天空。“榆林在全国首创飞播技术,筛选出适宜飞播并具备抗风蚀、耐沙埋、生长快、自繁力强等特性的踏郎、花棒、白沙蒿等植物种子。”陕西省林业科学院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说,“榆林共有600多万亩沙地通过飞播技术得到治理。这一技术还从榆林向全国沙区推广,大幅提高了我国防沙治沙效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在传承“治沙精神”的基础上,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思路,先后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全面治理荒沙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等造林绿化活动,建立起城镇、道路、矿区等生态防护林体系,生态环境再次得到提升。
  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数据显示,经过持续治理,榆林的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现在的36%,全市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到1701.5万亩,占全部沙化土地的93%,860万亩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沙区植被平均覆盖度达到60%。陕西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拴牢”流沙的省份。
  镇北台位于榆林城北4公里的红山之巅,是长城线上最为宏大的观察指挥所,有“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历史上这座高台四面是无垠的黄沙,几乎被流沙掩埋。
  如今从这座“万里长城第一台”眺望,四周一片郁郁葱葱,6万亩樟子松等常绿树木组成的主要“方阵”,拱卫着镇北台,其间点缀、渲染着各种花草、灌木和其他树种。高台登临宛若绿海行舟,美景引来如织游客。
  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资源,让榆林成为我国能源保供的重要基地。几十年生态治理的成效,为榆林产业发展持续向“新”向“绿”奠定了坚实基础。
  榆林市发改委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榆林全市新能源装机达到1429.5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33.2%,新能源发电量232.8亿度。同时,榆林获批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率先开展碳捕集利用示范,多个项目已建成投运。
  “榆林将持续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我们计划‘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达到2800万千瓦以上。”榆林市发改委工作人员胡滨说,“我们将加速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打造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供应地。”
  如今,一棵棵油松、侧柏树苗,汇集成绿色方阵,浸染在陕北大地。榆林,这颗冉冉升起的塞上“明珠”,正升腾起向绿发展的澎湃动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