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沂,深藏着一个名为兰山的地方。然而,此兰山并非我们日常所提及的兰山区,那里虽然金雀山、银雀山、茶芽山、艾山等众山环绕,却独独缺了一座名为兰山的山。但若你向南行去,跨越五十公里的距离,便会遇见那真正的兰山,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等待着每一个寻梦者的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中可以看到兰山拥有三个巍峨的山头,宛如三位守护神,分别名为小陈山、大北山以及杨老山。它们彼此相望,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祥和。而山脚下,那个古朴而宁静的村落就是我们探寻的——兰山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说,昔日的兰山县县衙便坐落于这兰山村之中。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县衙终究还是迁离了这片土地,迁往了更为繁华的临沂市区。但兰山村的宁静与古朴,却依旧如初。据古老传说所言,在遥远的往昔岁月中,兰山曾有一个别具一格的名字——“拦山”。这个名字背后,蕴藏着一段神奇而富有诗意的往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传,在那遥远的时代,二郎神曾肩挑神山,行走于天地之间。当他途径这片土地时,当地的村民出于好奇与敬畏,用石头堆砌起了几个高高的墩头,试图拦住这位神祇的去路。二郎神见状,微笑着点了点头,便继续他的行程,自那以后,这片土地便被人们称作“拦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公元前 382 年,齐楚两国争强斗胜,鲁国弱小,被楚国给占领控制。屈原担任楚怀王时候的左徒,他深受怀王的信任,权势那可谓权倾朝野。为了缓和楚国和齐国因为争霸而产生的对立,楚怀王启用屈原再次出使齐国,屈原不辞辛劳,千里迢迢地来到齐国,要联合齐国对抗秦国,他拜访齐国的君臣,还去稷下学宫调研学习,到儒学大师孟子家里去请教探讨,寻求治国的办法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屈原此番游历齐国都城,对孟子所倡导的“王道”治国理念有了更为深刻而独到的领悟,从而坚定了他在楚国推行王道乐土的决心。当晚,他下榻于次室之中,窗外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拦山”,山上兰草丛生,它们在风中翩翩起舞,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屈原被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深深打动,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情感。他凝视着那片兰草,仿佛看到了楚国未来的希望与繁荣。于是,他灵机一动,决定将这间次室命名为兰陵县,以纪念这片赋予他灵感的兰草之地。而那原本被称为“拦山”的山峰,也在屈原的命名之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从此,它更名为“兰山”,成为了兰陵县的标志性景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武德四年在兰山脚下设置兰山县,治所就设在“故儿窑”。归属沂州。那时的兰山热闹非凡,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唐武德六年扯掉兰山县。清雍正十二年,沂州改称府,此地重置兰山县。兰山之地,宛若低洼之盆,每遇雨季,便饱受水患之苦。民间广为流传的“水漫江风口,水从兰山走”之语,便是对此现象的生动描绘。每当阴雨连绵,兰山便如同被巨浪吞噬,水位急剧攀升,村庄与田野皆成泽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困境中,临郯苍交汇处一带,灾民因生计所迫,时有抢劫之事发生。由此,当地流传着一句谚语:“神山、磨山,麻子万千,如若不够,郯城来凑。”这句谚语既揭示了灾民们的无奈与绝望,也给当地的治安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县衙人手匮乏,面对麻子的频繁抢劫,公务人员们无不心惊胆战。为了自身的安全,他们纷纷想方设法逃离此地,使得县衙几乎成了空城

1913年废府留县时。兰山县衙搬到现在的临沂市,工作人员和“兰山”地名也从此在临沂城生根发芽。1914年因与甘肃省兰山道重名,改名临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