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县杨柳镇东里仁村今年的麦收季结束了,农民孙付帅种的74亩大拱棚西瓜也卖完了,后期摘的西瓜每斤只卖到0.4元,价格不到往年同期的一半。“我大体算了一下,74亩西瓜,加上6亩正在卖的甜瓜,这一季瓜纯收入30万元左右。”他说。

41岁的孙付帅是泗水县最大的瓜农,他所在的杨柳镇以种西瓜闻名,全镇西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万亩左右。当地农民种西瓜,面积一般控制在一二十亩之内,面积再大的话,忙不过来不说,风险也不好控。

近些年,孙付帅年年种80亩瓜,并且收入相当不错。他敢种这么多瓜,是因为他学了20多年,“跟着别人学,更多的是跟着实践学。”

孙付帅家是西瓜种植之家,地分到户后,他的父亲孙长元便年年种二三亩露天西瓜。摘了西瓜,孙长元要骑自行车驮到兖州去卖,虽然辛苦,但比种庄稼赚钱多。孙付帅13岁就跟着父亲学种瓜,帮着父母忙瓜地里的活。初中毕业后,他外出打了近10年工。2005年结婚后,便选择留在家里种西瓜。

“小时候并不上心,那时家里挣钱靠父母。”孙付帅说,“结婚后再学种瓜,心情就不一样了,因为我要撑起这个家。”他和妻子周静一起跟着父亲学,向当地种瓜能手学,更多的是向实践学。在一年年的摸索中,这对夫妻成了当地最知名的瓜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付帅(右二)、周静(右一)在与大家探讨如何种好西瓜。

孙付帅说,摸索到现在,种大棚西瓜做好育苗、授粉、浇水等关键环节,就可以瓜大瓜甜。

当地种西瓜,都是直接用种子。孙付帅种西瓜,一开始便试着育苗嫁接。种瓜菜不能重茬,嫁接能解决重茬问题。开始用葫芦苗嫁接,2008年后用南瓜苗作砧木。“南瓜苗根系发达,用其作砧木,西瓜植株长势旺,产量高品质好,收入当然就高了。”孙付帅说,嫁接的办法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孙付帅开始用的是靠接法,在一个营养钵里同时种下西瓜和南瓜种子,出苗七八天后,将两棵苗茎斜切,用夹子把两棵苗的切口夹在一起。秧苗伤口愈合后,西瓜苗从根部剪断,南瓜苗去芯留瓣。

现在孙付帅采用的是顶接法。先种西瓜,西瓜出苗后再种南瓜。南瓜出苗八九天后,南瓜苗去掉顶芯,芯部划出叉口;西瓜苗去根,断口处两边去掉表皮,插进南瓜苗顶部划出的叉口,再用夹子夹住。有了嫁接针后,南瓜苗去芯,用嫁接针插个眼,把西瓜苗直接插进去,夹都不用夹了。

孙付帅说,靠接法缓苗快,成活率高;顶接法苗旺,移栽时不易损伤苗。苗长得旺,移栽后长势好,西瓜产量就高,他现在用的全是顶接法。每一种嫁接法和其中的一小步改进,孙付帅和周静都要经过两三年的实践,才觉得真正掌握了。现在,这对年轻夫妻一天可以嫁接4000多棵西瓜苗,这些苗可移栽到近7亩的拱棚里。

说到授粉,孙付帅说一定要掌握好时间,要在上午9点至11点授粉。早于这个时间,棚内气温低;过了这个时间,棚内气温过高,授粉成功率降低。

孙付帅用过蜜蜂帮助受粉,用了一年便不再用了。人工给西瓜授粉,一棵瓜授粉两个雌花,等瓜长到鸡蛋大小时,留下长势旺、瓜形好的,摘掉另一个。勤劳的蜜蜂不管一棵瓜秧上是否坐住了瓜,有雌花就给授粉。结果是,一眼没看见,瓜秧上又结了几个小瓜,要靠人工摘掉不说,还空耗了养分。

西瓜苗移栽后,浇一遍缓苗水。浇完缓苗水,如果墒情还可以,就不要再浇水。在缓苗期,如果浇水过勤,秧苗便只扎表层根,不扎深根,对后期生长不利。等瓜苗伸蔓了再浇一遍水,秧苗长势旺的浇小水,水浇大了,瓜秧会徒长,不好坐瓜;秧苗弱的要多浇水,促其长旺。西瓜长到膨果期时要浇大水;成熟前10天不能浇水,不然会影响西瓜的甜度。

孙付帅说,要想种出品质好的西瓜,就要多施有机肥。他用鸡粪当底肥,一亩地要用两吨。地肥苗壮,西瓜产量高,口感也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付帅在采摘甜瓜

从回家种瓜到现在,孙付帅用过4种拱棚。最早的是竹竿小拱棚,4~6米宽,1.8米高。后来的拱棚建得越宽越高,支架也随之变化,先是用玻璃钢管代替竹竿,再用简易钢管代替玻璃钢管,现在换成钢结构支架,这种棚宽18米、高5.5~6.5米。

孙付帅说,早期他都是收完西瓜种夏玉米,2014年后收完瓜种的是菜,能多增加收入。在实践中,他在夏季的大拱棚里种菜并不去掉棚膜,“夏天带着棚膜种菜,不怕雨水,而且因为整个棚是封闭空间,虫害少,打药就少,卖相也好。”

这些年,孙付帅一家人每年都种80亩的大拱棚瓜,70多亩是西瓜,剩下的种点甜瓜。孙付帅、周静、孙长元一年到头在棚里忙。孙付帅的母亲的主要工作是做饭,棚里雇用工人是要管饭的,人多的时候她需要做20多个人的饭。

“我们一家四口人要在棚里忙一年,平均下来,瓜的纯收入有五六十万元;菜能收入10万元左右。今年瓜价低,收入少,这是很正常的;瓜价高时,卖瓜收入也不止五六十万元。”孙付帅说,“我喜欢种地,累是累,一刻也不停地忙着,但活着充实。只要用心种地,不管种什么,时间长了,风险小不说,收入也相对稳定。”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通讯员 包庆淼 张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