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2024现代渔业技术论坛在广州举办。论坛围绕“世界渔业看中国”的主题,聚焦智慧渔业海洋牧场等前沿学科领域,国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及企业代表齐聚一堂,碰撞智慧、分享观点,为广东省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持续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建言献策。

此次论坛由广东科技报社联合广东省科普作家协会、广东水产学会、广东海洋学会、广东海洋湖沼学会主办,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承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席专家张海发

突破石斑鱼良种繁育技术,

年均产值超百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海发带领团队开展石斑鱼良种繁育工作,建立起石斑鱼繁育基础群体,突破了苗种培育、性别调控、精子冷冻保存、杂交育种等技术。历时8年,培育出全国首个杂交石斑鱼新品种、我省首个海水鱼新品种——虎龙杂交斑,它具有生长速度快、饵料系数低、抗病力强、育苗及养殖成活率高等优点,面世以来迅速在广东、海南、福建、山东、广西等沿海地区推广养殖,每年产值超百亿元。此外,他还探索工厂化循环水育苗模式,巧妙地把循环水处理技术高位嫁接到工厂化育苗模式上,实现育苗用水“全循环”“不换水”,再配套浓缩小球藻在育苗中的应用、轮虫高密度培养、配合饲料在育苗中的应用等辅助技术,从水质和营养两个层面最大限度地满足仔稚鱼的生长需求,大幅提升育苗稳定性、成活率。

广东省农科院动科所(水产所)

水产研究室主任黄文

推进新型“三元”渔光一体养殖,

每亩产7.5万度绿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突破当前“有光无渔”技术瓶颈,实现渔业和光伏发电产业标准化、绿色化有效协同发展,黄文带领团队推出光伏发电、养殖区、水生态循环处理的新型“三元”渔光一体养殖模式,其中实际应用小池集约化养殖、藻菌共生调控等技术手段,通过高效应用尾水处理吸附桩与新型尾水处理微生物,实现尾水循环利用。同时,新模式下的水产养殖产量不减反增,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0%,池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提高75%,每亩产生7.5万度绿电,节约22.63吨二氧化碳排放,对水产行业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将打造千亩级“种苗-饲料-养殖-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园区,实现高密度、标准化、可控化养殖,加快渔业转型升级。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史策

海水蟹循环水单体养殖系统

实现100%消除相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三疣梭子蟹、拟穴青蟹为代表的海水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海水甲壳动物,事实上池塘养殖海水蟹相残严重导致单产低。史策通过研究发现,海水蟹循环水单体养殖系统可实现100%消除相残情况、养殖密度大幅提升、收获软壳蟹、完全收获等预期,但该模式在养殖场应用时主要是做阶段性养殖,如育肥、生产软壳蟹或冬储暂养。基于此,他与团队针对水质、养殖盒空间与颜色、光谱、光照等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持续黑暗会导致海水蟹脂代谢紊乱,而持续光照则会破坏其内源性生物节律,因此海水蟹在较大空间、蓝色的养殖盒内较优,全光谱12小时光照促进其生长并提高蜕壳同步性。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熊正烨

为质优LED集鱼灯推广保驾护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围绕集鱼灯光谱、鱼群适宜照度等问题,熊正烨论证了集鱼灯研究的基本点。在提及适宜照度时,他表示,鱼类适宜照度除了会依光的颜色而变化外,还因其他因素如食物、水流、水温等变化而变化,此外还与鱼类习性有关,昼伏夜出的趋光性动物,0.01Lux甚至更低才是适宜照度。他还分析了市面上常见的LED集鱼灯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灯具开发不仅要考虑灯的流明光效、单位功率的重量和单位功率的受风面积,还要考虑稳定工作时芯片的温度。正是以“为质优LED集鱼灯推广保驾护航”为宗旨,他提出了一种功耗减半的LED水上集鱼灯,可全面替代目前的金卤灯光源。

广东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编辑 | 李婉欣

图片 | 广州国际照明展组委会(除专家独照外,由杨楚瑜拍摄)

审核 | 冯海波 刘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