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每年6月15日,是健康素食日。佛教界人士之所以这个节日,是希望大家养成以水果、蔬菜、豆类、谷物、种子和坚果等植物类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从而改善调理肠胃功能,同时体现回归自然、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文化理念。

不过,有人认为素食万能,素食后可以去百病,就属于偏执了。

徐红花老奶奶105岁时,还能穿针引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红花老奶奶105岁时,还能穿针引线

尽管山东日照的莒县不是长寿之乡,但是长寿老人却不少;比如小店镇后严家崮西村的徐红花老人,出生于1917年、到2023年见诸于媒体报道已有107岁(虚岁)。有记者去采访她,看到老人家不仅能自己照顾自己,还能做饭、洗衣、种菜,甚至还能穿针引线,自己缝制棉袄。

同样在莒县,还有比徐红花更年长的老人,长岭镇后夏庄村有一位叫做刘桂英老人,出生于1913年的农历6月24日,是本村最大辈分的老人、比辈分最小的后辈们大了整整7辈。

2018年的农历6月24日、也就是阳历的7月7日,在刘桂英老人105周岁生日那天,她的子孙后代们都一齐来给老人磕头祝寿,将家里的庭院挤得水泄不通。在外地、因故没能赶回来给老人贺寿的子孙也都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向老人表达了自己的祝福。

当时,据老人大孙子蒋文新介绍,算上老人的儿子、孙子、重孙、玄孙等五代人,她的后代已经超过60人;大家平时天各一方,到了过年过节时就会团聚一堂。

刘桂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桂英
刘桂英和大儿子、大儿媳、大孙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桂英和大儿子、大儿媳、大孙子

刘桂英老人的丈夫,当年是村里的民兵、叫做蒋凤和。他们共育有七个孩子,由于当时生活条件差,最终只存活下两儿一女。1948年,蒋凤和参与支援淮海战役时得了风寒,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差,回家后不久,就去世了。此后,家里没有了劳动力,刘桂英自己带着3个孩子,生活很艰难。幸亏当时村里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有乡里乡亲帮着自己干农活,刘桂英才把孩子养大。

但女儿还是在20多岁时因病去世,二儿子也在50多岁时因病去世,到2018年时只剩下大儿子健在。刘桂英老人105周岁生日时,她的大儿子已经83了,大孙子也60多了。

刘桂英老人平时和自己的大儿子、大儿媳一起生活。大儿媳张传芳在给慕名去采访的媒体记者介绍刘桂英的情况时说:老人身体可好了,现在还能自己做饭,一天能吃三个馒头,胃口也特别好,“什么鸡肉、鱼肉、猪肉的,她永远吃不够”。

老人的家人介绍说,这个百岁老人除了有些耳背外,身体没什么大问题,眼不花、身体灵活,自己能料理自己的事。老人还热爱劳动,“比年轻人还爱动弹”。她每天闲不下来,早上吃完饭,就自己拄着拐棍来到大街上,和村里的那些后辈老人们,唠嗑。

刘桂英老人和大儿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桂英老人和大儿媳
刘桂英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桂英老人

“前两天她坐街上耍,看着后边大娘家刚收的花生,她就一把夺过来,帮着摔花生、摘花生。她可愿意干农活了。”刘桂英老人的大孙子蒋文新笑着对媒体记者说。从媒体的报道中,小酉注意到一个被轻描淡写的细节,那就是到了晚饭时间,老人的大儿媳端来了早上就炖好的一碗鸡肉、一个馒头,老人不用人扶、自己就到饭桌前吃了起来。

这似乎和养生专家们的说法不符了。专家们通常会告诉人们,要多吃菜、少吃肉,尤其是晚上,更要吃得清淡一些。不知道,那些养生专家们对于刘桂英老人的情况该做如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