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医药行业迅速变革的浪潮中,中国制药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从传统的仿制药生产逐步迈向创新药研发的前沿。这一变革不仅仅是政策和市场需求推动的结果,更是中国制药企业自身研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的体现。

美国银行分析师David Li等在近期发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创新药已成为中国医药行业的主要增长动力,2019-2023 年创新药在主要治疗领域销售额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5.3%。并且,老龄化带动的需求和政府的扶持政策,有望令创新药行业的高增长趋势持续下去。

医改后医药行业“腾笼换鸟”,创新药加速发展

自 2015 年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的创新药发展加速。美银指出,根据IQVIA数据,在肿瘤、自身免疫、II 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治疗领域的近250种主要药物中,创新药销售额已从2019年的181亿元飙升至2023年的607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5.3%。2023年,创新药物约占这些治疗领域药物销售总额的47.2%,与2019年的18.1%相比有了大幅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仿制药的市场的销售额则出现了下降:

根据中国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数据,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用于新批准创新药的支出从2019年的59亿元人民币大幅增加到2022年的482亿元人民币。再加上集采大幅挤压了仿制药市场,我们观察到,在中国某些地区,创新药在整个药品市场(不包括中药)中的份额出现了明显增长。
通过分析肿瘤/免疫/糖尿病/血脂等治疗领域250多种主要药物的IQVIA销售数据,我们发现上述领域的创新药支出占比从2019年的18.1%上升到2023年的47.2%,这意味着中国政府“腾笼换鸟”支持创新药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事实上,与仿制药的销售额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年度支出相比,上述领域的创新药总销售额在过去五年中呈现出更高的环比增长。具体而言,到2023年,上述领域的创新药销售额年均增长17.1%,而仿制药销售额则年均下降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肿瘤药物引领创新浪潮 自免疫新药市场潜力巨大

美银指出,在过去十年里,靶向疗法(如抗PD-1)的突破性进展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格局,重塑了国内癌症药物市场。凭借新疗法机遇,如百济神州等国内企业在创新癌症药物领域占据了可观市场份额。2023年,按创新癌症药物销售额排名,中国前十大企业中有6家是国产企业。根据IQVIA的销售数据,创新药在肿瘤药物中的销售额占比从2019年的22.5%大幅上升至2023年的52.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肿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中国大多数制药/生物技术公司的重点领域,这也是中国肿瘤药物稳健增长的原因之一。例如,到2023年,中国将有43个治疗癌症的生物新药和41个化学新药获得NDA批准,远高于其他治疗领域的新药批准数量。

美银表示,由于PD-1/L1类药物指示症不断扩增,预计该类药物将保持强劲增长动力。此外,在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和双特异性抗体等新模态药物的机遇下,国内公司有望进一步扩大创新癌症药物市占率:

我们看到中国国内的生物技术/制药公司抓住了PD-1药物的机遇,从而改变了中国肿瘤创新药物的格局。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与跨国公司相比,国内企业的产品组合不够多样化,这可能会导致某些药物的激烈竞争,并影响中国企业的长期发展。
最近,我们也看到ADC等新模式药物在中国的快速发展。随着疗效的提高和安全性的改善,我们相信ADC有潜力取代化疗成为许多现有癌症的联合疗法之一。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已经率先开发了热点治疗靶点的ADC,包括HER2-ADC、TROP2-ADC、CLDN18.2 ADC、B7-H3 ADC、Nectin-4 ADC等。

除了肿瘤药物,其他领域如自免疫类、糖尿病类和血脂调节类药物领域也有广阔的增长空间。在上述领域,虽然创新药物销售快速增长,但整体创新药销售占比仍相对较低,反映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在创新药中,我们发现:
1)EGFR、PD-1/L1等肿瘤新药的总销售额遥遥领先,意味着相关治疗领域需求旺盛;
2)包括JAK、IL-23、IL-4Rα、IL-6R等靶向药物在内的自身免疫新药在2023年 的年同比增长率相对较高,意味着市场潜力巨大;
3)在市场总额超过40亿元的“大药”中,GLP-1药物在2023年的年同比增长率最高,达到46.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根据IQVIA的数据,到2023年,HER2靶向药物和VEGF/VEGFR靶向药物的市场规模分别达到87亿元人民币和96亿元人民币。鉴于ADC和双特异性抗体等新模式药物的最新进展,这些药物可提高疗效并满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我们认为拥有相关管线的公司若能抓住机遇,应能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国产GLP-1生产商正在追赶跨国企业

分析师指出,IQVIA数据显示,在GLP-1和 SGLT-2药物强劲增长的推动下,创新药在II型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销售份额已经从2019年的 27% 增长到2023年的59%。

由于体重管理的强劲需求,GLP-1靶向药销售额在2019-23年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2.8%,2023 年,索马鲁肽的销售额约占GLP-1药物销售额的51%。

尽管跨国公司在这一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但本土企业正在积极推进其临床阶段资产:

截至2024年4月,共有3个国产创新GLP-1候选药物处于上市申请阶段,4个处于3期开发阶段。值得注意的是,信达生物双靶点GLP-1资产Mazdutide(GLP-1R/GCGR)正处于肥胖症的NDA阶段,我们预计它将在下半年获得批准。
翰森制药PEG-Loxenatide是以GLP-1为靶点的产品,双靶点产品HS-20084正处于II期试验阶段。鉴于II型糖尿病和体重管理对GLP-1药物的巨大需求,我们相信国内领先企业将能抓住这一快速增长市场的机遇。
不过,考虑到索马鲁肽的专利可能在2026年到期,以及正在开发的临床后期GLP-1管线相对较多,我们也担心中国市场可能会出现激烈的竞争。
未来几年大量新药上市叠加支持性政策,有望继续推动创新药发展

美银表示,如果一些支持性政策落实,创新药企业发展有望获得极大推动。

此外,中国新药研发也在扎实推进,NDA申请数量从2019年的247个大幅增长到2023年的427个,这导致未来几年新药上市数量可能会大幅增长。

分析师认为,在中国,由于新批准的药品需要通过药事委员会会议才能进入医院,并通过国家医保局谈判才能纳入国家医保。因此,在新药获批进入医院之前,零售渠道将在药品早期放量中扮演重要角色:

事实上,抗PD-L1/1、抗PCSK9 和HER2-ADC等新产品上市后,零售渠道的销售额很大部分都处于早期增长阶段。
我们注意到,抗PD-L1/1、抗PCSK9和HER2-ADC在上市当年对零售渠道的平均销售贡献率分别为49%、38.1%和63.3%,显示了零售渠道对新获批药物放量的重要性。
随着未来几年新药上市数量的不断增加,我们预计零售业务将从中受益。

总的来说,根据美银的观察,中国制药行业正从过去的仿制药转向创新药的新阶段。借助医改红利和支持性政策,创新药已经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新引擎。各大企业都在加大创新药研发投入,重塑行业格局。

与此同时,面临仿制药竞争压力、集采带来的定价调整,以及销售渠道变革等挑战,美银对行业的长期前景保持乐观,认为凭借创新产品和渠道优势,头部企业将持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