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中国美术报》‘边游边学’陕北行——跟着周尊圣走进黄土坡”写生活动在榆林启幕。在为期10天的活动中,导师周尊圣带领12名学员先后走进绥德、米脂两地采风写生,与当地文化艺术界同行进行交流,这是一次走进红色革命圣地,探索西部黄土高坡水墨表现的研学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生团在黄土坡上合影

古往今来,浸润在历史长河里的绥德,拥有深厚而灿烂的黄河文化。这里以红色文化、秦扶苏文化、汉文化和陕北传统民居文化为核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师写生示范

在绥德,写生团参观了绥德县博物馆、石狮博物馆、汉画像石博物馆以及新近落成开放的绥德革命纪念馆,在游览参观中大家开阔了眼界,从中感受到绥德是一方人文底蕴深厚的革命沃土,走进王家坬、赵家坬、三十里铺、四十里埔、枣林坪镇、黄河边等地写生。导师周尊圣通过大量的写生示范、作业点评、修改等教学方式对学员进行了指导。在谈到中国画写生的观察方法时,他主张选景时不要贪大,要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把客观所见转换成主观的理解,发现山石树木、云水沟壑之间的关系,最终落墨转换成笔墨情趣。 谈及设色,他表示,可采用点染,不要涂见笔意,写生画幅大的话,可采取局部完成,上色先薄,逐步重色,控制好笔与墨、墨与色的关系。 周尊圣的言传身教,让学员们深感受益良多,最直接的变化是大家的写生作品越来越精彩。

随后,写生团访米脂县杨家沟,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品味当地特色美食,留下难忘的味蕾记忆,领略了这座素有“文化县、英雄县、美人县”之称的千年古县的独特魅力。

写生团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生团合影

6月4日,“《中国美术报》‘边游边学’跟着周尊圣陕北写生作品展”在榆林吾樾艺术空间开幕。49件新鲜“出炉”的作品,带着墨香和泥土的气息,这是“边游边学”第一次把刚写生完成的作品在当地展出,以艺术之名点亮生活之美。在周尊圣看来,这是一次具有温度的展览。

展览的写生作品呈现了画家的所见所思,也记录了师生们在榆林市绥德、米脂所走过的行程。此次汇报展览与“《中国美术报》‘边游边学’陕北行——跟着周尊圣走进黄土坡”写生活动共同组成了学员们在这个初夏最美好的记忆。在此也特别感谢活动协办单位陕西牧云际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榆林市数字文化艺术馆、陕北赵家坬艺术写生基地给予活动的大力支持。

导师、学员写生感言及作品欣赏

周尊圣:

激荡在黄土坡上的十年之后,跟随《中国美术报》的“边游边学”又一次来到了熟悉又陌生的陕北,熟悉的是那山、那墚、那人、民歌、唢呐和洋芋叉叉,陌生的是走进它不一定读懂它。

去陕北写生创作已成为美术团体接受红色教育、歌颂母亲河必须体验的地方。“游”是客观物象,“学”是主观意象,乘物游心,借物传情,在写生中感悟升华。十几位同学来自浙江、江苏、新疆、黑龙江等地,都是第一次走进陕北,却在短短十天不辞辛苦的写生激情中收获满满,各自都找到了自己的表现方法、笔墨意趣,得到了技术层面的提高和精神层面的升华,以及未来的创作方向。回到画室后需要冷静下来思考,作品才能慢慢地深入进去。期待下一次依然在写生的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云鹤:

黄土高原,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它儿时的歌谣“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太阳从坡上走过”,当我拿起画笔面对这块土地时,瞬间变得陌生。这方有着丰厚历史、文化乃至养育我们的母亲河,我茫然地沉思,因为在我内心想再现的不是自然风景,而是通过思维上升到的一种精神上的风景,如何再现自己心中的高天厚土和有着光辉岁月的老窖口,把那坡、那人、那黄土以独特的画面展现出来一直困扰着自己,在为期十天的陕北写生活动中,我们以黄土大塬为主要课题,去研究和探索并再现这方厚重的黄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云:

怀揣梦想,带着期盼,走进黄土高坡,感受黄土地的神秘与厚重,探寻这片古老朴素的大地。

黄土高坡,沟壑纵横、令人震撼,一道道山峁一道道梁,在榆林绥德县我们参观了石狮博物馆、绥德革命纪念馆、汉画像石博物馆、杨家沟革命纪念馆、米脂老街。去赵家坬、任家坬、三十里铺、四十里埔、枣林坪镇、黄河边写生。

初到绥德写生,第一次画黄土高坡,没有什么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把感情和这些干旱的黄土地融在一起,也同时融入了作品中,我每天想的、写的都是那一道道山梁,也理解了《黄土高坡》这首歌的意义,于是,灵感来了,作品也出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尊红:

“边游边学”是丰富艺术生活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既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也能跟着带队导师学习写生绘画技巧,丰富自己的艺术经历,使自己的绘画水平得到提升。“边游边学”是一种享受,也是美好的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录山:

大塬之旅(组诗三首)

边游边学情满怀,

魂驻大塬意难裁。

丹青画意铸丰碑,

厚土绵绵言志来。

大河枣林望归雁,

夕阳似梦影斑斓。

米脂绥德佳作出。

师生豪情响天边。

艺无止境道阻长,

一心耕耘逐梦翔。

大塬之行立大志,

心之所向是远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伟革:

通过十多天的学习,我走进了周尊圣的艺术世界。他不仅是一位开宗立派的艺术大师,还是一位诲人不倦的优秀导师,更是一位激情洋溢、充满魅力的山水画大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国华:

同周尊圣老师学习画黄土高坡,我更加深入了解了黄土高坡。周尊圣老师的山水画运用色泼墨、墨破色的大写意手法,墨和色奔涌交融描绘出黄土高坡的热烈阳光和斑斓色彩,充分体现出黄土高坡的深沉热烈的大塬之风。同时让我们深深感动的是周尊圣老师的平易近人和敬业精神,他对每位学员认真指导,亲自指点构图、染色,连夜修改。感谢周尊圣老师的无私教导,感谢程主任的精心组织,感谢赵总的周密服务,感谢同学们的关爱照顾!虽然写生结束了,但我们的情谊永恒,期待下次再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春友:

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起点,沿着一条黄河走出一个民族,见证了民族几千年的兴衰沉浮。走进那沟、峁、墚,才发现民族的伟大、人民苍生的生活百态,这块黄土养育了整个华夏民族。今天,我带着对黄土地的向往,背起行囊,带上作画用具,跟随我的导师走进陕北,走进黄土地,去探求黄土地的神秘与博大,领悟它的民族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书增:

从去年的新疆,到今年的陕北,带队的还是周尊圣老师。到了陕北,同学们就被这壮美的黄土坡所震撼。写生时间虽然短,但收获良多;我们不仅见证了当年解放军转战陕北的红色根据地,也多了一帮有共同爱好和相互理解的好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知昕:

这次跟随周尊圣老师走进黄土坡,感受到了陕北大塬的宽阔广袤,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豪爽热情。在老师的指导和师兄、师姐的陪伴下“边游边学”,以自然为师,用笔墨表现陕北的黄土高坡,让我在绘画技法上收获颇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传民:

通过这次写生活动,我们走进了陕北榆林的黄土高坡,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了革命先辈当年所在的地方。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还有淳朴村民的热情,让我印象深刻,也加深我对这片黄土高坡的热爱之情。陕北精神与其文化深深地震撼着我;跟随周老师学习绘画技法,我用画笔描绘更好的黄土高原和祖国的大好山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若娴:

很荣幸有机会跟随周尊圣老师和《中国美术报》一起走进黄土坡写生,我的收获很多。随着写生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家的画画状态逐渐高涨,与此同时对于陕北这片黄土地的感情也逐渐加深,淳朴的村民、特色的美食、欢乐的篝火、嘹亮的陕北民歌、深沉的母亲河,以及黄土地上孕育出的陕北精神与文化让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这块土地,去了解黄土地中动人的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骆双龙:

作为一名长期生活在江南的画家,我第一次参加由北方山水名家指导带队的写生活动,这是一次非常美妙的体验。周老师的重墨重彩、画面浑厚的整体感特别突出,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 | 黄家馨

摄影 | 程瑞鑫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李振伟

三审 | 马子雷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颜培大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571110283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4年出版45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25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