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16日下午,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公共讨论活动:“万物纪”——“‘永续之籽’ 天目论坛”将于天目里美术馆5层报告厅进行。“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发起人、《艺术新闻》主编叶滢将邀请艺术家曹明浩与陈建军,艺术家郑波,山水自然研究者、艺术家楼森华,生态学家、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研究所教授赵云鹏,来到杭州天目里美术馆,展开面向公众的跨学科对话与交流。

本次论坛将围绕主题“万物纪”展开,从当代艺术、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科学的多个维度,探讨“以万物为尺度”的生命观与世界观。当代艺术领域近年来实践中不断探索人类与其他(非)生命的关系,基于跨学科、跨物种的视角,试图勾连出整体性的生命空间,并以此为基点,将关照“万物”与生命政治、去殖民的自然等议题相交织,指向去人类中心的关照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万物”化育是阴阳相合的结果,不依赖造物者、更不依赖于人,人亦是万物之一,“万物一体”,人与自然并非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相互共生、依赖、转化。此种自然生命观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中对天人关系的探讨、文化中的山水之意与形神转化皆相互关联。而在生态学家的研究视野中, 对不 同物种与生命的探究,以及物种之间的关联,不仅是科学研究的路径,也意味着对生态环境乃至世界认识体系的建立。

看见万物、认知万物、与万物对话,本次论坛将提供一个共情于万物生机,学习万物智慧,重叙万物编年史的讨论平台。

“万物纪”——“‘永续之籽’天目论坛

时间: 6 月 16 日(周日) 14:30-16:30

地点:天目里美术馆5层报告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扫码预约线下论坛

扫码预约论坛直播

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专注于“社会参与式”实践,曾于2010年参与发起合作性艺术项目“昆山在造”,于2012年参与策划介入性研究项目“梁山路径”,于2014年策划互动计划“顶楼计划”,并自2015年起开启长期艺术实践与研究项目“水系计划”项目。在实践“水系计划”的过程中,曹明浩和陈建军从水系下游都江堰开始,沿水系网络和横断山脉部分区域持续行走与工作。他们联合当地行动者、科学家,以及不同背景的实践者,面向复杂的生态现实共同进行跨物种、跨学科的合作与实践。

艺术家郑波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关注万物生机,从边缘人群和边缘植物的视角探查历史、想象未来,由他发起的“万物实践社”亦进行着生态艺术的研究和实践。他的生态艺术实践反思了植物与人类政治、历史之间的关联,以及语言及政治口号等与“人”相关的符号与“非人”植物间的关联,在其十年的生态艺术创作历程中,郑波逐渐转向“在日常、身体层面培养生态感悟、生态情感”。

山水自然研究者、艺术家楼森华的艺术实践融汇中西理法。自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后,楼森华遍游中国山水,长期思索“山水”这一主题,思考环境、人类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于2023年起开启“只在此山中”系列艺术计划,展开对山水谱系的思考、对话与展示。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赵云鹏曾在四大洲二十余个国家进行植物学科考,他长期从事银杏等孑遗植物遗传多样性及适应性进化研究,在浙江大学主讲植物学、进化生物学等课程,由他担任指导老师的浙江大学 “草木学社”于2017年成立,同年,他发起了国家标本共享平台(NSII)专题项目“中 国大学植物网联盟”(Chinese University iPlant Association)。

“‘永续之籽’ 天目论坛”是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Seeds Project: Education Program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万物纪”系列项目之一。“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由《艺术新闻》(The Art Journal)与CHANEL于2023年共同发起,旨在“面向新生态,发现新世代,孕育新创作”。作为一个持续生长的游牧型艺术合作项目,2024年6月-7月,《艺术新闻》将与本年度的合作机构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联合开启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

作为本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将于强调摒弃人类与自然的主客体二元视角,切身感知生态系统与物种多样性,从而体察和关照万物的认识论与创作方法。参展的14组年轻创作者带着勇气与好奇深入田野、探寻新知,他们越过当下艺术话语的藩篱,带着新世代的眼光重新定义艺术的主体。从微观生物到动植物世界,从城市环境到自然田野,从稻田、森林到海洋,那些容易被忽视、被遗忘的万物生灵,借由年轻创作者的眼睛成为展览主角,述说各自的境遇与故事。以物种为中心对其周遭环境与系统进行抽丝剥茧,创作者们亦试图探讨地域环境与生态问题、物种多样性及其存续、物种间的共生关系、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结等更为复杂的议题。

2024年度“永续之籽”教育计划以“万物纪”(Chronicle of Wanwu)为题,从6月15日-7月14日,将展开为期一个月的主题展览、艺术家工作坊、公共论坛、艺术驻留与公众参与项目,鼓励新一代创作者通过艺术实践探索人与万物的共生关系,倡导跨学科对话与生态认知重构,致力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愿景。“万物纪”系列项目包括主题展览“看见万物”、公共讨论“‘永续之籽’天目论坛”、艺术家工作坊“种籽对话”和“种籽”驻留计划,持续聚焦当下人类与万物共同面对的生态与环境议题,关注以万物为尺度的调研与思考、对话与创作。

论坛嘉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明浩和陈建军

艺术家,目前在成都生活和工作。他们的实践以研究为基础,注重过程和双向性合作。他们致力于万物现实和生存的对话关系,并从水的物质生态和人类社会的环境现实在当代的⼀种复杂的中间关系、一个中空的空间出发,探究生态历史的流变与未来的再想象,并以不同的视觉叙事、持续性的艺术实践形成万物之间的连结动力。他们参与的展览包括 “青蛇:女性中心的生态学”(大馆当代美术馆,2023)、“徒步中国:未曾讲述的故事”(上海纽约大学当代艺术中心,2023)、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2022)、“反思自然”(马德雷博物馆,2021-2022)、第13届上海双年展(2020-2021)、“COSMOPOLIS #2.0:反思人类”(蓬皮杜艺术中心,2019)等,并在蓬皮杜艺术中心,斯托比克文化中心,马尼拉雅典耀大学美术馆,OCAT研究中心,台北双年展影片展映单元等参与放映活动。他们获得了2022年度“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和2020年“巴黎国际艺术城奖”。2021年作品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波

艺术家,美国罗切斯特大学视觉文化研究博士。他曾于2010年至2013年间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此后在香港城市大学创意媒体学院任教,并发起研究实践团体“万物实践社”。郑波是一位白族裔生态酷儿艺术家。透过绘画、舞蹈、影像,他尝试重启人类与植物在美学、情感、政治层面的亲缘。郑波认为,艺术并非由人类创造,而源于万物生机。郑波在香港大屿山南部村落生活。受道家智慧指引,他促生野性的园子、生长的文字、亲生命性的影像、生态大同的聚集。他的生态艺术实践标志著正在萌发的、超越国界的地球原住性。郑波曾在柏林格罗皮乌斯美术馆举办个展“万物社”(2021),参与的重要群展包括威尼斯双年展(2022)、悉尼双年展(2022)、利物浦双年展(2021)、横滨三年展(2020)、欧洲宣言展(2018)、台北双年展(2018)、上海双年展(2016)等。其作品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香港艺术馆、新加坡美术馆、洛杉矶汉默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楼森华

1966年出生于中国浙江富阳 ,1980年就读于杭州医学院,1984年供职于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88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92年毕业后从事当代艺术的自由创作与探求,关心人类命运与自然环境,1996年就职于浙江省二轻工业设计学校,重新学习西方古典艺术与中国古代艺术,1999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2001年起供职于中国美术学院,也在国内诸多大学担任艺术史论教授,同时探研西方古典及其现当代艺术、中国古代与近现代书画,並长期从事各种艺术媒介与诗文的创作实践。 另外,还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赏与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云鹏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兼任浙江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NSII大学植物网联盟负责人、Plant Diversity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银杏等孑遗植物遗传多样性及适应性进化研究。利用IT/BT融合技术和生态基因组大数据,构建了样本库-活体库-数据库三库合一的银杏基因库,并利用公众科学模式,构建了大学校园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

主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滢

《艺术新闻》创刊主编,她也是一位文化评论人和艺术项目策划人。叶滢与其主编的《艺术新闻》倡导“绿色文艺复兴”,关注新一代生态艺术家的创作与实践,并召集当代艺术、建筑设计、自然科学与思想界的同道,开启跨领域的对话与合作。2022年她在昆明当代美术馆策划了展览《蘑菇之语:万物互联的网络》。她所写的《窑变798》(新星出版社,2010年出版)讲述了2000年至2010年间北京798艺术区的兴起及艺术生态的演变。她还参与策划了《艺文中国》、“‘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等文化项目。从2023年开始,她与其主编的《艺术新闻》发起了“永续之籽”教育计划。

2024年“永续之籽”教育计划

“万物纪”系列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