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乔安娜(梅丽尔•斯特里普 饰)正在泪眼通红地跟儿子告别并收拾行李时,克莱默先生(达斯汀•霍夫曼 饰)正在跟顶头上司谈笑风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工作上春风得意的克莱默先生回到家时,乔安娜却哭着离家出走,并留下了他们5岁多的儿子。

影片《克莱默夫妇》改编自美国作家艾弗利·科尔曼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单身父亲克莱默在妻子离家出走之后,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父亲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乔安娜离家出走后,一门心思扑在工作和事业上的克莱默先生才猛然发觉,在家中他像一个陌生人一样,连基础的早餐法国吐司都无法为孩子准备好。

经历了暴怒和失控的克莱默先生迫于无奈,还是承担起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责任。这种选择为他的工作带去了更多的压力和风险,他的顶头上司也因为克莱默家的变故,时不时地对他施压。

在克莱默逐渐适应了一边照顾孩子和家庭,一边做好工作的时候,乔安娜突然出现并要求孩子的抚养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已与孩子建立深厚感情和默契的克莱默先生自然不愿放弃儿子的抚养权,就选择通过司法途径进行争取。让问题雪上加霜的是,他的顶头上司也辞退了他。

辩护律师告诉他,没有工作,官司就必输无疑。为了继续抚养儿子,克莱默先生在圣诞节前的周五进行了大量面试,唯一的诉求就是得到一份当天能确定的工作。

好消息是他成功了,为取得儿子的抚养权增添了胜算;坏消息是他的新工作不及他原先的职位和薪酬。

尽管如此,司法最后的判决仍然把孩子的抚养权给了乔安娜。

影片的结局是乔安娜认为克莱默先生已经成为一个很好的父亲,她决定不带走孩子,并回家与孩子进行去留沟通。

整部影片的叙事逻辑很圆融,结构也很精巧,开端和结尾的呼应非常紧密。

比如,在影片结局中,这个结局中乔安娜回到了家里,克莱默先生站在了家外,与影片开始的场景紧密呼应。

这个结局之前,还有一处场景与影片第一幕遥相呼应。那就是克莱默先生和孩子两个人在厨房娴熟、默契地准备早餐法国吐司,与影片第一幕中父子俩在厨房手忙脚乱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片中的故事虽然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呈现了女权运动对女性独立自主意识的启蒙、推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女性渴望跳出传统家庭束缚,寻求更多个人身份和价值认同的社会现实。

在当下社会,虽然影片中乔安娜因困在家庭主妇角色中而倍感痛楚的情况已很少出现,但克莱默先生在乔安娜离开后拼命平衡工作、生活、家庭、子女教养等方面的重担却发生在很多全职女性身上。她们常常因为承担职场工作、家庭责任与义务的多重压力疲累不堪。

换言之,影片中克莱默先生的状态就是当下很多职场母亲的生存状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下的很多职场父亲似乎还像影片前期的克莱默先生一样,更愿意把大多数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和事业中,在家庭和孩子教育中处于缺位或游离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因此,哪怕距离影片首映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这部影片在当下仍然具备观照现实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