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火热建设中的宜宾高新区产业园 图片来源:王宇 摄

长江首城,中华酒都,是宜宾的别称。煤炭、白酒,“一黑一白”是过去;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产业,“一蓝一绿”是现在与未来。

成功转型后,宜宾近年来异军突起,新兴产业从无到有、项目企业重磅落地。今年一季度,凭借地区生产总值和增速,宜宾再次稳坐四川“第三城”。

6月11日,宜宾召开市委六届八次全体会议(下称“宜宾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绿色低碳是城市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绿色,两份决定在保护与发展的辩证中,融合为宜宾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和主攻方向。

2023年底,《关于支持宜宾泸州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意见》正式出炉。根据目标,未来三年,宜宾和泸州两个城市每年都需合力迈过一个千亿的水平。增量从何而来,宜宾在最新的全会上点明了跃升的重要方向。

“再上一个台阶”

“我们好不容易有这样的成绩”,全会上的一句感叹,浓缩了宜宾转型多年的努力。

站在四川省内来看,2023年,宜宾经济总量迈上3800亿元,仅次于成都和绵阳。其经济聚集度更在不断提升,经济总量占全省比例从2017年的4.91%提高至2023年的6.32%,增加了1.4个百分点。

放眼全国,宜宾也是“能打”的。2020年,宜宾首次进入全国GDP百强城市,位居第100位。此后,这个“后进生”连续三年进位,2023年,宜宾升至第86位,超越山东德州、广东湛江、湖南株洲等城市,升位幅度在百强中名列前茅。

宜宾被看见了,“这不单单意味着经济规模的提升,同时也代表着城市能级的跃升”。产业有突破,新的力量注入,新的可能性和选择摆在她面前;城市名片被改写,“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城市”翻篇,“生态之城”“动力电池之都”成为新的注脚,城市切换了赛道。

改写城市发展位势的是宜宾更“能打”的产业,准确说是“4+4+4”现代化产业体系。

优质白酒、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4个主导产业,尤其后三个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快速崛起”,对经济的贡献不可小觑;机械制造、轻工纺织、能源化工、建筑材料4大传统产业,正在推进改造升级;新型储能、数字能源、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通用人工智能4大未来产业,已经实现开局起步。宜宾也入围了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全国数字百强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宜宾光伏产业快速发展 图片来源:王宇 摄

宜宾历来是四川工业大市、西南制造业重镇,工业挑大梁一直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底气与硬核力量。当产业格局从“一黑一白”到“一蓝一绿”,宜宾蹚出一条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道路。

宜宾测算,到2027年,“4+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营收“完全可以”跳起摸高,达到1.2万亿元。

有了超万亿的工业营收作为强支撑,面向未来,宜宾在全会上提出新的目标:再通过三年的接续奋斗,争取到2027年,再上一个台阶,升至GDP百强城市的70位左右。

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

经济指标再上一个台阶,并非诉诸大搞基建,亦或重拾高污染产业。

两年前三江交汇处“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要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想方设法保护好长江上游水质”的叮咛,言犹在耳。

对于这个山水环绕的工业大市而言,国家交办的任务是,举好生态优先的大旗,探索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四川亦于去年7月出台意见,要求宜宾为全省探索推动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样板。

经过这两年的保护与修复,宜宾拿出了一些治理的成绩:2023年,岷江干流宜宾段,近20年来首次100%达Ⅱ类水质,长江、金沙江干流稳定在Ⅱ类水质。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不止是水,还关乎大气、土地、森林碳汇能力等等,这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的决定》(简称《生态优先决定》)都一一作出了要求。

维系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是结果。追溯源头,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才是治本之策。

宜宾希望在2029年提前一年实现碳达峰。具体提出了持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最大力度推动新能源应用、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加快建设绿色低碳社会、探索创新林业碳汇开发体制机制等五个方向的措施。

其中,推动新能源应用与能源结构转型,是重中之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伏企业英发德耀生产车间 图片来源:兰锋 摄

过去几年,宜宾“无中生有”了两大绿色产业,晶硅光伏产业群与动力电池产业群。作为新能源产业大市,为新能源推广挖掘应用场景,宜宾“理应走在前列”,要拿出“最大力度”。

《生态优先决定》提到,对内,宜宾将开展资源摸底,挖掘可开发的场景;进一步提高全市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对外,宜宾支持投建能源项目;“带货”宜宾造的新能源产品,走进其他城市和企业。

就目前的能源结构而言,宜宾煤电比重较高。为提高“一次电力”占比,《生态优先决定》抛出了不少优化结构的“工具包”,包括虚拟电厂建设、光伏发电设施建设、微电网建设、技改减煤限煤等等。

肩负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的重任,宜宾将任务分解为近、中、远三个阶段目标——到2027年,建成四川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到2030年,建成美丽中国魅力四川先行区;到2035年,建成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城市。

“最大力度”抓科技创新

推广新能源的应用,是宜宾接下来要以“最大力度”来抓的一件事。另一件同样要以“最大力度”来抓的头等大事,则是科技创新。

这也是宜宾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下称《新质生产力决定》)的目的,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确保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宜宾分析,过去几年通过招商引资,宜宾的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当形成一定规模后,则需要以科技创新构筑内生增长动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若科技创新不足,会让我们难以持续抓住产业关键,就有可能在技术迭代的产业变革中掉下队来”。

2022年6月,宜宾拿出近亿元,启动科技项目“揭榜挂帅”。通过“科技悬赏”,让研发需求与技术团队实现资源匹配。这是宜宾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宜宾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的生动写照。

全会上,宜宾又抛出了一些新的“工具包”。比如为了抢抓前瞻性应用技术研究,宜宾提出实施新型研发机构“江源”行动;布局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宜宾未来要培育一些公共平台,并以市场化为导向定下“营收超千万”等评价指标;宜宾准备“从其他方面挤一挤”,未来三年安排30亿元财政资金投入科技创新,以“拨投结合”等方式撬动全社会的科技投入;与头部基金合作,打造“耐心资本”,将基金招商的方向从关注传统制造业转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诸如此类,皆是希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宜宾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伏企业四川高景生产车间 图片来源:兰锋 摄

创新之要,唯在得人。过去,作为川南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宜宾的高等教育实力一直被外界视为“洼地”。如今的宜宾,大为改观。

四川省政府参事、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术院长、教授姜晓萍曾谈到,宜宾在过去五年时间内新增了10所高校,缓解了当地人才欠缺的情况,也为当地产业转型提供了相应的人才支撑。目前,12所高校、超10万名大学生,让宜宾成为四川省内除成都外最大的高校聚集地。

培养人才,还得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宜宾开展了产业领军人才集聚、高校毕业生留宜等人才引育行动。数据显示,在宜高校毕业生留宜就业人数和比例连续三年实现“双增长”,2022届、2023届全市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分别达96.6%、95.9%,稳居全省前列。

当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人才创新汇聚成一股合力,宜宾的新质生产力将加快形成。这座西部城市实现现代化的建设之路,更将凝聚更多的能量。

文中图片均为宜宾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