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金银饮食器发展速度缓慢,直至唐代才有所改观,考古出土的唐代金银饮食器比以往各朝代发掘出土金银饮食器的总和还要多。

唐代金银饮食器代表了当时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唐人在金银饮食器上倾注的热情和智慧令后人折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也影响其他器物工艺的变革,引领时代的潮流。

作为与唐人密切相关的一类生活用品,金银匠凭借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设计智慧将华丽的外观和实用的功能相结合,让唐代金银饮食器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唐代金银饮食器的概述

金银制品一开始就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形式出现,不像青铜、玉石等制品,经过长期发展以后才逐渐从功利性的工具中脱离出来,进入审美的范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唐代,金银饮食器不仅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价值。

唐代宫廷使用金银饮食器已较为普遍,目前出土的唐代金银饮食器数量庞大、品类齐全、工艺精湛且保存相对完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呈现出恢弘和磅礴的大唐气势,是中国古代金银饮食器制作的巅峰时期。

唐代金银饮食器的突然兴盛,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国并没有使用金银饮食器的传统,相反,西方中亚一带盛行金银饮食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唐时期,唐王朝解决了西域突厥问题,丝绸之路因此畅通。

唐人用广阔的胸襟接受新鲜的外来物品、追逐外来风俗,西亚、中亚地区精美的金银饮食器沿着丝路进入大唐,出现在唐人的视野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充满着异域风情的金银饮食器,极大地满足了大唐盛世下人们猎奇的心理以及皇室贵族贪乐享受的骄奢心态,并为本土金银饮食器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精湛的金银工艺是金银饮食器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唐代金银饮食器的成型工艺多为铸造成型和捶揲成型。

中国传统的金银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它源于青铜铸造工艺,这种工艺用于加工金银器物,耗用材料多且需要多人分工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浪费宝贵的金银材料又耗费人力,西亚和中亚地区高超的捶揲工艺传入大唐后,唐代金银工艺的发展才进入了新阶段。

再次,金银饮食器是唐人延年益寿的精神寄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代“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的说法在唐代得到延续,使用金银饮食器可以延年益寿的思想根深蒂固。

最后,金银饮食器是唐代贵族奢侈生活的点缀品。

金银饮食器除日常使用外,金银材质本身带有价值属性,暗含封建等级观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银饮食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皇室专用,金银器的制作也由官府掌控,制作过程往往不计成本、力求完美,其艺术造诣远大于实用价值。

也超过了实际的使用需求,是上层阶级审美趣味的体现和阶级地位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唐代金银饮食器形制演变的规律

金银饮食器经过唐代三百年的长足发展,各器型的形制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金银盘的口沿类型最为多样,花口盘的分瓣逐渐减少,朝着简洁化的方向发展。

大型盘、特型盘的数量日渐减少,盘的尺寸不再浮夸,并在第三时期趋于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银碗的基本尺寸合乎东方人的生理特征,碗的高度和口径成正比,视觉重心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提升。

第三时期发展出高足碗,外轮廓曲线既包含带有律动感的“S”形曲线,又有外放的“C”形曲线,饱满丰腴,又带有细微的变化,以外撇式纵向口沿和圆形横向口沿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银高足杯的口径在人嘴宽度的尺寸范围内,杯型由细高变得敦实,并第三时期发展出多曲花瓣形口沿和粗壮喇叭形圈足,外轮廓曲线为“S”形或“C”形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银带把杯的杯把逐渐减弱异域特征,并发展出本土原创的杯把类型,杯体线条也由硬朗变得柔和。

金银长杯的尺寸变化不大,口沿分瓣逐渐减少且分瓣的凹凸日趋弱化,杯体加深,并在第三时期发展出喇叭状高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银壶的腹部占比较大,且多为圆润的大弧度曲线;形制从敦实、厚重的变得修长、精巧发展出侧把和流口;流口也由短变长、由直变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唐代金银饮食器形制演变的成因

唐代金银饮食器在三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造型,拥有丰富的样式谱系。

文化因素的变更、生产工艺的变革、社会风气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得金银饮食器的形制、大小、细节不断调整与之相适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为大唐积累了充实的财力,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富足,整个社会弥漫着自由与享乐之风。

雄厚的国力让大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最富庶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唐王朝通过多次的军事行动打通了中西方交往的道路,此时,中原与西方交往密切,社会开放,受外来文化影响最为强烈。

由于东、西方在政治、思想、信仰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唐人势必会对这些新潮的外来器物进行适当的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方金银饮食器沿着丝绸之路涌入大唐,外来金银饮食器高超的成型技术和制作工艺强烈地吸引着唐代工匠的兴趣和好奇心。

金银饮食器的设计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迎合着唐人猎奇的心理,但大唐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强大的文化包容性逐渐弱化了这些异域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优秀的大唐工匠不拘泥于西方的风格,经历了从仿制到原创的过程,慢慢淡化器物中的西方要素,巧妙地将中国要素融入其中。

让外来器物更好的融入到大唐文化中,使原本属于西方的金银饮食器呈现出大唐独有的设计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模仿、借鉴中不迷失自我的特色,用外来元素丰富自身的设计体系,在融合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创新和思考。

饮食器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帮助人更好地进食,唐人通过调整金银饮食器的形制以适应饮食坐姿的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会因其贵重的材质而忽视实用功能,每一处形制的变化和细节的调整都不是凭空的捏造,都是根据生活方式的变迁做出的相应调适。

虽然在第二时期出现功利主义的设计思想,但不以进奉为目的的金银饮食器还是会从用的角度出发,去满足唐人的日常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尾:

唐代金银饮食器是唐代上层阶级生活必不可少的器具,是彰显唐代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虽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艺术的瑰宝,其中蕴含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智慧,值得现代设计师深挖。

并从中提取有利因素,来增添中国设计的文化底蕴,提升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