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三孔》,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一不解地问道:“姥爷,周公既然没有来到鲁国,这里为什么会建有周公庙呢?”

文教授说:“周公死后,葬于毕,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北部,谥号‘文’,因此又称‘周文公’。成王以周公功勋卓著,特赐鲁国以天子之乐礼之,许于鲁国立庙祀之。因为周公于鲁为太祖,所以祭祀他的庙宇又称‘太庙’。”

周公后代从鲁公伯禽算起,子孙世袭相沿,终顷公,历经780余年,共三十三代,世为鲁公,奉周公之祀。直到顷公二十四年(前249年)楚灭鲁,鲁公族五百余门悉被屠戮,鲁太庙也因周公之祀亡绝而荒废。

文闻颇为伤感地问道:“奶奶,后来鲁太庙的命运怎么样了?”

程教授说:“后世历代帝王对周公备加尊崇,不断追封周公、扩建周公庙。”

自汉代以来,周公即祀于学宫,对周公的祭祀被列入国家祀典,周公被尊为“先圣”。唐代追封周公为“褒德王”,祀于两京(京师、东都)。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赵恒东封过曲阜,亲拜周公于鲁太庙旧址,追封周公为“元圣文宪王”,诏令于太庙旧址重建周公庙,岁时奉祀。明成化二年(1466年),始为周公庙置洒扫户。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访得东野禄为周公六十九代孙,遂令其管理春秋祭祀。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开始设置祭田、祭器等。明嘉靖三年(1524年)和万历元年(1573年),又颁降祝文、定庙制,大修周公庙,奠定了周公庙现有规模的基础。至清代,周公庙已拥有祭田493亩。清圣祖玄烨、清高宗弘历曾多次亲临祭奠叩拜,并授东野氏为袭封翰林院五经博士,以主奉周公庙祀事。周公庙历经宋、金、元、明、清历代六次增修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庙庭总面积达75亩,四周红墙环绕,内分四进院落,有殿、堂、庑、亭、门、坊五十七间,历代古碑三十余通,庙内有桧、柏、楷、槐等古树名木交织庇荫,蔚然壮观。合理的布局、紧凑的章法使得这一古建筑为中外游人所向往,为古今学者所仰慕。周公庙199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作为“三孔世界遗产扩展项目”被列入国家世界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1年被评为国家3A 级旅游景区。

程教授一行四人边说边游览周公庙的建筑。

棂星门周公庙第一道大门,三间三横额枋,四通天柱,柱顶端有绿琉璃烧制的四大天王坐像,分别执剑、佩锏、执鞭、手舞法宝。门额中心为乾隆皇帝手书的“棂星门”三字,上覆绿瓦顶。此门东西阔11.6米、南北宽5米。清代重修,1953年又重修,并新烧制绿琉璃釉四大天王。

成德门即周公庙二门,三间,四梁十二柱,歇山单檐灰瓦顶,门内左右各有一座通往东西两院的小门。

经天纬地坊、制礼作乐坊分别位于二门前东西两侧向外,东刻“经天纬地”,西刻“制礼作乐”,下款刻“明嘉靖三年,岁次甲申冬十月建,钦差巡抚山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陈凤梧书,兖州知府陈谈立。”各坊四柱顶端分别雕宝瓶和石兽,中雕火焰宝珠、宝盆。

达孝门为周公庙第三道门,横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灰瓦顶,四梁十二柱,五檩分心式,建于高台之上。此门原已倒塌,1953年重建。门两侧各有通往内院的掖门一座。

康熙御碑亭位于达孝门前左侧,方形,重檐八角,八梁十六柱,朱栏围绕,下檐用五踩单昂斗拱,上檐用七踩单翘重昂斗拱,明间施平身科四攒,内有天花,围栏透雕云龙花板,立杆均深雕荷叶头、雀替、霸王头,呈现出典型的清代建筑特色。彩画用沥粉金云龙,均为高规格的清代做法。亭内树立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御祭周公庙碑一通,上深浮雕双龙戏珠碑顶,下雕赑屃,四周凸雕云龙戏珠,中刻康熙皇帝御祭周公碑文,边款刻“清康熙二十六年立”。碑高3.50米、宽1.40米、厚0.52米,龟趺高0.99米、长3.46米、宽1.52米,下有水纹龟盘。建亭年代应与立碑年代相同。

元圣殿位于第三进院中心。殿阔五间、深三间,建于砖石砌筑的高台基之上,六梁二十四柱,皆髹红漆,前有回廊,单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斗拱用五踩重昂,平身科二攒。殿高11.40米、阔25.60米、进深14.80米。殿内正中上悬“明德勤施”横匾一方,两旁金柱上挂木雕对联一副,上联书“官礼功成宗国馨香传永世”,下联书“图书象演尼山统绪本先型”。匾额和对联均为乾隆皇帝手书,并刻乾隆皇帝玺印。

殿内正中有木雕神龛楼一座,内有周公塑像,像高2.6米、宽1.1米,头戴十二旒冕冠,身穿十二章青袍盘龙服,牌位上刻“元圣周公文宪王之神位”字样。东山墙上有神龛楼一座,西向,内塑鲁公伯禽塑像,像高2.3米、宽1.05米,头戴九旒冕冠,身穿九章云龙蓝袍,神牌刻“鲁公伯禽之神位”字样。西山墙面向东,有泥塑站像一尊,为金人塑像,背书“金人铭”金文金字。此殿1953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塑像被毁,1985年重塑,并重修达孝门和两庑。

两庑分别位于元圣殿东西两侧,各五间,前廊出厦,单檐灰瓦顶,砖砌硬山墙。庑内各有木雕神龛楼五座,内有伯禽以下三十二公神牌配享,东庑有:考公、炀公、幽公、魏公、厉公、献公、真公、武公、懿公、孝公、惠公、隐定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西庑有: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悼公、元公、穆公、共公、康公、景公、平公、缗公、顷公。均有红漆牌位。西庑南头隔出一小间,作为礼器库用。

金人铭石碑在元圣殿院内,最引人注目的石碑首推金人铭石碑,金文铭原刻在金人的背后,是周公嘱其子伯禽处事的名言,也是周公从政的切身经验。此碑位于殿西侧的南端,由孔子七十二代孙孔宪彝书写,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秋七月,由长州王大育立。其碑文曰:“孔子观周入后稷之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人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行所悔。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何残,其祸将然。……好胜者,必遇其敌……戒之哉。’孔子既读斯文也,顾谓弟子曰:‘小子识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

元圣殿后原有定鼎堂三间,现只存殿基。东院有太庙三间,亦称部礼堂,现只存殿基和乾隆皇帝题诗碑。西院原有更衣厅、神庖、神厨等,均已倒塌,外围有石砌虎皮墙一周。

“道化千年后,明禋一国中。礼犹先世守,制比百王崇。配食唯元子,烝尝遍列公。祠田还割鲁,氏荣独传东。”这是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到曲阜拜谒周公庙时所作的诗篇。诗中赞扬了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后世的影响及他的子孙后代享有的无上尊荣。

程教授一行四人游览了周公庙之后,开始游览颜庙。

【作者简介】

陈晓霞现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长于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游学三孔》《游学四孟》等12部个人专著,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