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陈晓霞的著作《游学三孔》,通过虚构的首都大学程传茹、文昌昊教授带领孙女文广闻和外孙懂天一在圣城曲阜的亲身游历,以话题问对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特质融入游学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闻问道:“奶奶,据说颜回拜孔子为师时年龄还很小,是这样吗?”

程教授说:“是的,颜回拜孔子为师时只有十三岁。”

颜回,亦称颜渊,春秋末年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岁。他被后世称为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十三岁就拜孔子为师,终身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颜回入孔门后,用了大约六年时间,已基本完成学业。颜回十九岁向宋国戴氏求婚,二十岁与戴氏完婚,二十一岁生子颜歆。颜回陪伴孔子周游列国,在归鲁之后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古籍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颜回是《易》的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二十九岁时头发便全白了。可能是因劳累而得病,颜回大约在四十岁时就去世了。

天一问道:“姥爷,颜回平时过着‘箪食瓢饮’的生活对吗?”

文教授说:“是的。颜回生活简朴,安贫乐道。在《论语·雍也》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因此而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文闻问道:“爷爷,按照颜回的才能,出仕做官应该是很容易的,但他为什么‘不愿仕’呢?”

文教授和程教授两人引经据典,回答了文闻提出的问题。

根据《庄子·让王》记载:“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飦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这段对话的大意是:孔子对颜回说:“颜回,你过来!你家庭贫困处境卑贱,为什么不去做官呢?”颜回回答说:“不愿意做官。我有城外的五十亩地,足够供给稠粥;城内的十亩土地,足够穿丝麻;弹琴足以自娱;跟先生学习的道理足以使自己感到快乐。我不愿意做官。”孔子欣然改变面容,说:“好啊,你的意愿!我听说知足的人不以利禄自累,审视自得的人损失而不忧惧,进行内心修养的人没有官位而不惭愧。我诵读这些话已经很久了,现在在颜回身上才看到它,这是我的心得啊!”

天一问道:“姥姥,颜回很聪明吗?”

程教授说:“是的,颜回很聪明,他闻一以知十。据《论语·公冶长》记载:‘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这段记载的大意是: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两个相比,谁更好一些呢?’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相比呢?颜回他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

文闻问道:“奶奶,颜回是个内向寡言的人吗?”

程教授说:“颜回内向沉静,寡于言辞,不愿表现自己,这往往给人以愚钝的感觉。孔子在讲学中发现颜回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表现得像个蠢人。正像《论语·为政》所载:‘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意思是: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可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愚钝。’”

天一问道:“姥爷,颜回既然不愿出仕,那他的志向是什么?”

文教授说:“颜回的志向可以从《论语·公冶长》的相关记载中看出。”

据《论语·公冶长》记载:“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文闻说:“在孔门弟子中,孔子认为颜回的德行最高,是这样吗,奶奶?”

程教授说:“的确是这样。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

在《论语·先进》中记载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大意是弟子中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游学三孔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孔子把颜回列于德行类之首,足见他在这方面确有过人之处。《论语·子罕》记载:“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大意是:孔子评价颜渊说:“他不幸早死真是太可惜了!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在《论语·颜渊》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说的话去做。”

程教授说:“颜回既是个仁人,又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在《论语·雍也》中记载:‘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再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了。’”

【作者简介】

陈晓霞现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中国实学研究会理事,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长于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游学三孔》《游学四孟》等12部个人专著,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