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回城后他当了掏粪工人,娶了一个女知青和他一起掏粪

刘成华师傅是一名很普通的退休工人,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上山下乡来到了滇西的潞西农场,一呆就是八年多。好不容易盼来了回城的政策,回城后他却当了一辈子掏粪工人。回想起自己大半生的时光,刘成华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有关刘成华师傅的知青往事和大半生的生活经历,根据刘师傅的讲述,我编写成文,分享给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据刘成华回忆,他是1971年3月中旬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火车离开成都的,当时成昆铁路刚通车不久。列车到达广通车站后,他们又换乘敞篷卡车继续前行,经楚雄、大理、保山,大卡车经过了一个星期的长途跋涉,最终来到了滇西边境的潞西农场,当时叫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他们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三师十四团。

那时连队的营房很简陋,生活条件也很艰苦,新战士到达连队后,经过了短暂的学习和训练,大家就投入到紧张又繁重的生产劳动中去了,他们的任务是砍坝烧荒栽种橡胶树,为祖国的橡胶事业做贡献。

砍坝很苦很累,挖树穴也不轻松,衣服天天都被汗水浸湿,手上磨起的水泡结痂变成老茧,经历了大半年的劳动锻炼,新来的知青才渐渐适应了这艰苦又繁重的生产劳动。可离家久了,每晚躺在草棚里的竹床上,透过房顶稀疏的茅草,看着满天繁星,思念着一千八百公里以外的爷娘,刘成华的泪水就会情不自禁地流淌。十七岁,一个还没长大的孩子,想家的那种滋味,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1973年年底,离家两年之久的刘成华总算踏上了回家探家的路程,历时十天才回到成都见到了久别的父母,他的母亲拉着他的手上下打量,一边抹眼泪一边哽咽着说:“成华晒黑了,成华长高了,成华结实了……”在上海陪伴父母刚过完了春节,刘成华又匆匆返回了连队,四十天的探亲假,一半以上的时间都耽搁在了路上,在家陪伴父母的时间也太短了。

记得是1974年的9月前后,刘成华所在连队撤销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制,他们所在连队划归到潞西农场的生产小队,大家的身份也从兵团战士转变成了农场工人,农场的老职工还是习惯称呼刘成华他们为成都知青。

划归地方农场以后,各项规章制度就不像以前那么严格了,有一些知青就开始谈恋爱了,有的是同学之间谈恋爱,也有一些男知青和本土姑娘谈情说爱。当时刘成华刚满二十周岁多一点,他还不想这么早就谈情说爱,他觉得自己还不够成熟,应该过了二十五岁再考虑个人问题,何况当时还提倡晚婚晚育。

1975年秋天的一个星期天,刘成华和几名工友去附近的傣族村寨买鸡蛋,那个傣寨有一名叫玉罕的傣族姑娘,人很热情,长得也漂亮,还会说汉语。刘成华他们买了玉罕家的三十五个鸡蛋,玉罕姑娘多给了他们两个鸡蛋,还把自家院子里木瓜树上的木瓜捅下来送给他们吃。

就是因为那次邂逅,刘成华再也忘不了那个叫玉罕的傣族姑娘。为了能和那个傣族姑娘见面,刘成华一个月至少要去玉罕家买两次鸡蛋。每次去玉罕家买鸡蛋,玉罕都会拿出家里的好东西招待刘成华,有时还留刘成华在家里吃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经过了一年多的接触了解,玉罕姑娘也慢慢喜欢上了高大结实的刘成华,有一次她还和刘成华一起去了一趟公社供销社,在照相馆照了一张照片,后来送给了刘成华一张。

1977年2月上旬,刘成华再次回成都探亲过春节。回到成都,刘成华把和玉罕姑娘恋爱的事情告诉了他父母,并把玉罕姑娘的照片拿给他父母看。刘成华的母亲拿着玉罕姑娘的照片仔细端详了半天,点着头说:“这娃儿长得是好看,不过我觉得找一个太漂亮的婆娘也未必是好事情,更何况她还是一个傣族姑娘,生活习惯也不一样啊……”

父母的反对令刘成华纠结了好久,最终他还是尊重了父母的意见,选择了和玉罕姑娘分手。

过了不久,玉罕姑娘就嫁人了,嫁给了本村寨的一位傣族小伙子。为此,刘成华心里难受了好久。

1979年春天,知青回城的消息就如三月春风,席卷了云南的各个角落,一时间,知青回城潮就达到了高峰,有的知青为了能回城,不得不痛苦地选择离婚甚至抛弃了亲生骨肉。刘成华没有结婚,他虽然随时可以回城,可他还是犹豫了好久,到了5月末才办理了回城手续回到了成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他抛洒汗水生活了八年多的潞西农场。

回到成都后,刘成华很快就办理好了落户手续,耐心等待着街道安置工作。当时回城知青有很多,很多人都在等待着相关部门安置工作。按理说,刘成华的母亲是街道干部,父亲是政府机关领导,他的工作问题应该不难解决。可那时的党员干部都很自律,更何况刘成华的父母都是党的好干部,他们没有动用任何关系为自己的孩子安置工作。到了10月份,刘成华的工作还没有得到落实。

不能总待在家里吃闲饭啊!为了能尽快找到工作,刘成华就多次到街道咨询,还准备先干临时工或自谋职业。

那年年末的一天,刘成华又去知青安置办打听消息,一位负责为知青安置工作的干部对刘成华说:“小刘,区环卫所招收环卫工人,工作是清掏辖区内的茅厕,这样的工作不知你能不能接受?”刘成华犹豫了一下,笑着说:“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贵贱,时传祥老前辈用一人脏换来万家净,他能做的事情,我为什么就不能做?”

就这样,刘成华在家待业五个月,成了环卫所的一名掏粪工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当时刘成华他们负责的那个区域是旧城区,狭窄的胡同只能背着粪桶或挑着粪桶去茅厕掏粪,就算有粪车,狭窄的胡同里也拐不开粪车。冬季还好一些,到了炎热的夏天,走进蛆蝇泛滥的茅厕,别说掏粪了,就算在里面如厕,都会恶心呕吐。刘成华他们掏粪小组却天天背着粪桶或挑着粪桶在胡同巷子里掏粪担粪,有人看到背粪桶或挑粪桶的掏粪工人,老远就捂着鼻子躲开。

当了半年掏粪工人,刘成华的同学和朋友基本都不和他来往了,后来刘成华才知道大家疏远他的原因,原来大家都嫌他身上有一股子难闻的气味。

一晃就到了1982年,二十八岁的刘成华还没找到对象,亲戚同事也没少给他介绍对象,可一听说他是个掏粪的,没有一个姑娘愿意和他处对象。无独有偶,刘成华他们环卫所有一名叫黄玉娟的女同事,也是一名回城知青,她曾在滇西东风农场当了八年的农场工人,也是1979年回城的。

回城后黄玉娟摆摊做过小买卖,干过临时工,为了能有一份正式工作,无奈才来到环卫所当了一名掏粪工人,刘成华他们班组,就黄玉娟一名女工人,整个环卫所乃至整个环卫处,掏粪的女工人也是屈指可数的。

在一个班组一起掏粪一年多,刘成华和黄玉娟彼此都产生了好感,有一次在一起掏粪,黄玉娟看刘成华满头大汗,就掏出自己的手绢帮刘成华擦汗,就是因为这个暖心的举动,刘成华决定和黄玉娟牵手一生,一辈子一起生活。

1983年5月2日,刘成华和黄玉娟牵手红地毯,两个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婚后的生活很简单也很快乐,两个人互谅互让,恩爱有加,虽然他们的工作不尽人意,可他俩的婚姻生活却人人羡慕。

1984年初夏,黄玉娟因为帮一名如厕的居民在粪池里捞手表,她的事迹被登了报纸,所里的领导就不让黄玉娟掏粪了,让她当了一名收费员。再后来,黄玉娟调到科室当了一名科员,直到退休。

到了1993年以后,刘成华他们环卫所辖区的那几条狭窄的巷子和胡同都拆建了,所里为掏粪组配备了高压吸污车和拖拉机粪车,刘成华他们再也不用背着粪桶掏粪了,临街公厕和污水井都可以用吸污车吸污,胡同里的马葫芦和厕所,还需要用粪勺或粪桶人工掏粪,然后用拖拉机粪车拉到郊区菜队的集粪场。

2000年以后,刘成华升任了掏粪组的组长,他承包了一辆吸污车,收入也比工资多了好几倍。到了2010年,五十五周岁的刘成华光荣退休,干了近三十年的掏粪工作,他兑现了“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诺言。有关刘成华的事迹,成都的一家知名报刊曾在头版做过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自拍图片

退休后,刘成华又买了一辆二手高压吸污车和一辆高压清洗车,挂靠在一家家政服务公司继续发挥余热,为有需求的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他还有了可观的额外收入。这一干又是五年,直到2015年年底,刘成华才在他妻子的一再催促下,转让了吸污车和高压清洗车,过上了真正的退休生活。

这就是一位返城知青的真实生活经历,干了一辈子掏粪工作,刘成华并没有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反倒觉得自己是高尚的,当初他没让父母动用手中的权利为他安置工作,他的父母做到了执政为民两袖清风。因为这份不尽人意的工作,他还有了意外收获,娶了一位勤劳善良又贤惠的好老婆,养了一双懂事孝顺又有出息的好儿女。若问什么是幸福,刘成华说这就叫幸福,他觉得他是最幸福的人。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刘成华师傅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