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人倍忙,六月无闲光。在万亩再生稻示范片里,种粮大户正抓紧做好烤田控蘖管理;在万亩玉米示范片中,种植户带着收购商钻进“青纱帐”现场验货……来到有着“福建粮仓”之称的福建省南平市,田间地头处处是抢农时、抓生产的繁忙景象。

作为福建省农业大市和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南平市现有耕地面积289万亩,粮食面积和产量约占全省的23%以上。近年来,南平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细落实扶粮惠农相关政策,全力稳定粮食面积,稳步提升粮食产量。2023年,南平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282万亩、总产量119万吨,充分当好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着力“藏粮于地”,落实耕地保护

田畴载绿,禾香万里。进入夏季,在浦城县临江镇“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里,万鑫家庭农场种粮大户马芳华趁着晴天抓紧查看记录水稻的长势,以便后续的田间管理。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种粮事半功倍。田地平整和重新划分后,大型机械可以进得来,无人机飞播喷药也更方便。”马芳华说,目前,农场流转了约1000亩的高标准农田,均已实现从育苗到插秧、从飞防到收割以及秸秆收集、稻谷烘干等水稻生产的全过程机械化。

高标准农田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2023年,浦城县被列入全国8个“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县”之一,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超七成,农田综合产能提高11%,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6个等级,平均亩增粮食12%。

为加强耕地保护提升,南平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绘就“荒地变良田、良田变粮油、粮油变美景、乡村变景区”的新时代农田画卷。

——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南平市按照灌排化、机械化、生态化、田园化、数字化“五化”要求,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统筹政策性贷款、专项债等资金,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023年投入6.99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4.5万亩,亩均投入2851元,任务完成量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

——精准提升土壤肥力。南平市有序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扎实推进表层土壤取样,率先完成全国试点任务,浦城县获国务院土壤普查办通报表扬。同时,该市结合开展土壤“三普”,科学精准提升耕地质量。2023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38.17万亩(次)、冬种紫云英等绿肥75.16万亩、秸秆还田162万亩、推广有机肥205.8万亩(次)。

——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南平市积极推进“机关联乡村、党建促振兴”,全面开展“齐心共耕希望田”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及社会各界通过认领方式支持粮食生产。该市多渠道稳定粮食生产面积,2023年完成69个烟稻轮作的撂荒地示范点复垦种植,累计有效开发利用撂荒地4.3万亩。

聚焦“藏粮于技”,提升产出效益

良种培育为粮食安全提供强大支撑。国产再生稻品种实现“种一茬收两次”,具有一种两收、省时省工、增产增收、节本增效、稻米质优等优势。南平市大力推广再生稻种植,提升土地产出效益,2023年累计种植再生稻8.93万亩,占全省再生稻种植面积的60%。

“在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和浦城县农技人员的帮助下,我从2020年2月开始试种再生稻,2023年收获第一茬水稻亩产约750公斤,二茬稻差不多400多公斤,加起来亩产超过一吨。”浦城县石陂镇申明村种植大户陈兆武说,手上的再生稻种植面积已经从1000亩增长到3500亩,还带动100多位农户加入再生稻种植队伍,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

——大力推广优种生产。南平市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加快现代育种技术、种养技术研发推广,加强新品种培育和提纯复壮,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福香占”再生稻新品种国产化繁育技术在全国推广。2023年建立优质稻新品种省级核心展示示范片点144个、面积3.27万亩,推广优质稻品种200万亩以上。

——推动制种产业发展。南平市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育种攻关与产业化发展,2023年新育成10个杂交水稻、3个玉米新品种;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突破18万亩,占全省制种面积的25%,增幅达58%,居全省第二;大力推广烟后稻制种模式,烟后稻制种面积8.99万亩、比增4.65万亩,增幅高达109%,实现亩均效益提升1200元。

——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南平市新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10个,全方位提高农作物机械化播种质量和粮食单产水平。2023年12月,建瓯市农业农村局与建瓯市供销社合作创建建瓯市农耕服务中心,组建了由农机手、农资、农技和农机专家等组成的服务团队,实现了“农耕服务中心-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服务路径畅通。通过加快推动现代科技和农业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2023年南平市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比2022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加强机制创新,推动增产增收

一根根饱满的玉米打包装车,一辆辆外地牌照的货车满载着驶出种植基地。5月末,走进福建省最大的鲜食玉米种植主产区建瓯市东游镇,正好赶上最为忙碌的采收销售期。

东游镇现有3000多户玉米种植户,约占全镇总农户数的1/3。“东游玉米”从育苗、种植、销售、秸秆回收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玉米产购储运销全链条协同发展,推进“水稻+玉米”轮作,建设了万亩玉米、千亩优质稻产业示范基地。2023年东游镇农作物三季轮作种植面积约10万亩,农业总产值(农林牧渔)8.98亿元,其中玉米全产业链3.6亿元,有效带动群众增产增收。

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南平市探索粮经轮作,变单一生产为综合生产,让土地四季效力,推动设施农业提质增效,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和新活力。

——因地制宜推广轮作模式。2023年,南平市推广烟稻轮作,烟后稻面积22.8万亩;在浦城县、建阳区、武夷山市等地推广油稻轮作,面积5.3万亩;在建瓯市推广“水稻+玉米”轮作6万亩;在延平区推广“水稻+百合花”轮作3000亩,全面提升粮食种植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扎实推进土地适度流转。南平市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5家,推动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116.64万亩。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48.40万亩、比增8.3%,土地流转率达44.9%,新增省级联合体6个,累计培育省级示范联合体45个、种粮大户(30亩以上)10180户。

——强化政策支撑压实粮食安全责任。南平市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与各县(市、区)主要领导签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状,建立“月调度、季会商、点对点通报”等工作机制。全面落实重粮惠粮政策,2023年全面完成年度2.34亿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628万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872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发放,全市落实水稻种植承保面积191万亩、承保率达84.47%,带动广大农户实现稳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