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慈公主 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慈公主 形象)

公元911年左右,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中前蜀的开国皇帝王建把自己的女儿普慈公主嫁给了割据凤翔的岐王李茂贞的侄子李继崇。

王建把丫头嫁过去,当然不是稀罕李茂贞,而是因为,李茂贞正好处在后梁朱温和自己之间,后梁建立之后,王建拒不臣服,还自行称帝,这等于是直接就和后梁开干了。

后梁和前蜀是敌对政权,后梁要是想要发兵打前蜀,就得经过李茂贞的凤翔,王建和李茂贞处不好关系,那么朱温就有可能联合李茂贞来一起收拾王建,王建要是和李茂贞把关系处好了,李茂贞就算不主动帮助王建来收拾朱温,至少也可以成为王建和朱温的缓冲,成为他王建防御朱温的壁垒。

按说这种政治联姻,是没有人关心普慈公主愿不愿意嫁人,喜不喜欢李继崇的,谁让你是天家的子女,帝国的公主呢,这就是你们的宿命。

普慈公主嫁过去之前,她也幻想过,虽然这桩婚姻是父亲给她安排的,她不是自由恋爱,人也不是自己挑的,她的身上更承担着国家的命运,她没有办法抗拒,所以,只要李继崇四肢健全,眼睛不瞎,耳朵不聋,别说对自己好一万分,只要平时说得过去,那自己也能得过且过。

人生漫长,讲在一个捱字。

谁成想,李继崇这个人,品德恶劣,道德低下,好酗酒,经常把自己喝的是酩酊大醉,普慈公主刚刚嫁过去,按说歧国应该给李继崇和普慈公主举办一个典礼,典礼过后,俩人这才算是正式结为夫妻。

古代社会不比现在,现在都是自由恋爱,结婚之前那都了解挺老长时间了,甚至说未婚先孕那都是有可能的。

(李继崇 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继崇 形象)

古人相对来说就比较保守了,像李继崇和普慈公主在当时来说都属于是上流社会了,恋爱结婚都很讲究,俩人在正式结为夫妻之间压根就没见过,就更别提有什么过分亲密的举动了。

对普慈公主来说也是这样,没有这个仪式,你就不能算是我丈夫,你不是我丈夫,你要动手动脚的,那就是性骚扰,耍流氓。

这头普慈公主还幻想着迎接自己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如意郎君呢,结果她刚到了歧国,就碰到了喝的烂醉如泥的李继崇对她无礼。

具体怎么无礼,那不知道,反正李继崇是骄矜嗜酒,普慈公主对他的第一印象相当不好,公主到了歧国没两天,还没等完婚,她就托人往前蜀送信,说自己和李继崇过不下去,想回去。

一般如果是电视剧的剧情,老父亲都会一拍桌子,说胡闹!婚姻是大事,怎么能如此轻率反悔?你身为女子,更要为家国命运所着想啊。

从王建的角度来看,普慈是前蜀和歧国政治联盟的标志物,普慈婚姻不幸福不快乐是小事儿,忍忍就过去了,可一旦政治联盟破裂,前蜀面临的就将会是严峻的军事压力。

谁也没想到,前蜀王建在收到了女儿的来信之后,他立刻往歧国派了个信使,跟歧国说公主的母亲死了,公主必须回来奔丧。

人都到了歧国了,洞房还没入,歧国这头肯定是不愿意放人,可是王建的说法他们也不能拒绝,天下儿女虽远居别处,可如有双亲亡故,也必须着深衣戴素冠急归故乡,就好像唐朝的丁忧制度一样,大唐朝廷的官员,如果父亲或者母亲亡故,他就不能再上班了,必须立刻辞职返回家乡守孝,时间一般是二十七个月,就这么在家守着,不允许你参加任何娱乐和公务活动。

(古人守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人守孝)

古人重孝,孝道是检验一个人品质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试问,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爱护,都不照顾和赡养的人,他能是好人吗?他做人能算是成功吗?他的人格能谈得上完美无缺吗?

所以,这无论是出于法理还是人伦的角度,歧国都没有硬把普慈公主留下的理由。

尽管极为不愿意,歧国方面还是驾马拉车,把普慈公主给送回了前蜀,谁料想普慈公主这一回娘家,她就再也没回来过。

歧国很快得到消息,那就是普慈公主的母亲活得好好的,容光焕发,吃嘛嘛香,根本就没死,前蜀完全是为了把普慈公主骗回来而诓了自己一把。

说穿了,这就是前蜀后悔了,要退婚。

李茂贞也好,李继崇也好,这在歧国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是掌权者,是大军阀,想娶什么样的姑娘娶不到,这桩婚事不是我们老李家求你们求来的,而是你王建主动要跟我们结亲,你软磨硬泡之下我们才同意,现在倒好,我们同意了,你反而把人给接回去了,你这不是纯纯打我们脸么?

这种耻辱,真是忍不了,李茂贞大怒,立刻发兵攻打前蜀,双方遂在青泥岭展开激战。

青泥岭,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徽县,作为古代从秦陇入蜀的必经之路,青泥岭自古就有“秦陇屏障,巴蜀咽喉”的称谓,整个山岭长约二十公里,风景非常不错,远看云海浮动,近望群山奇观,光好看还不算,此地地势非常险要,山势高,路难走,易守难攻,李白《蜀道难》中的“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就是在描述这个地方。

(青泥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泥岭)

按理说前蜀占据此地,李茂贞就算是发兵打他,也很难取胜,但是奇怪了,王建派出自己的两个养子,一个叫做王宗侃,一个叫做王宗佑,俩人收拾李茂贞一个也收拾不过,被打的是连连败退,后来逼得王建没办法亲自出征,这才夺回战场主动权,李茂贞的军队一时不能前进,只好撤退。

以前李茂贞和王建动手,还是互有胜负,这一仗之后,李茂贞可谓元气大伤,自此之后再和王建大战就没怎么赢过了,王建拿下了李茂贞的不少城池,有一回甚至打到了李茂贞的老巢凤翔城下,眼见那架势李茂贞就要完蛋了,幸好天降大暴雪,王建攻城受阻,士卒冻伤者不少,也只好退兵。

不知道这个曾经叱咤陇右,蔑视天子的一方枭雄,立在城头,看大地白茫茫一片,看着王建鸣金收兵的队伍渐行渐远,他的内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昔日风雪杯中酒尽,听取城下,来日峥嵘,悲我一枝春。

强硬的李茂贞终于低下了头颅,为了存活,他开始向后蜀遣使求和。

比较有意思的是,王建这边把李茂贞给击败了,那边后梁的朱温立刻派出使节出使前蜀,和王建互通有无,之后还给王建写信,字里行间还挺亲密,朱温甚至称呼王建为兄弟。

要知道,王建一直以来都使用唐朝年号,后来干脆开国称帝,自己做了皇帝,他从来都不认可朱温,也不承认后梁政权,朱温派使者来前蜀,被前蜀发现印章上写的是“大梁入蜀之印”,前蜀一看恼了,怎么你后梁在前头,我前蜀在后头呢?你还入蜀,说白了这就是你以正统自居,拿我们前蜀当做蛮夷了。

(前蜀铜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蜀铜币)

前蜀方面相当生气,后来前蜀派人到后梁,还专门刻了一方印章,而为了报复后梁对前蜀的轻蔑,印章上的文字变成了:大蜀入梁之印。

这朱温呢,对王建也只有气恼,没有好感,眼下却突然对王建频频示好,只能说明一个道理:

这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

按理说,当时虽然面临着恶劣的天气,可是如果王建强攻,也不一定就不能拿下凤翔城,但他还是退兵了。

不是他不懂得掌握机会,而是因为,他一向如此,行军打仗非他所愿,本身他只想要安生过日子。

王建曾经攻打过高季兴的南平,取胜之后,有大臣建议王建趁着汛期把各处堤坝全都挖掘损毁,以此来引长江水倒灌江陵,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荆州,这样就能把南平给冲个七荤八素,王建果断拒绝,因为他知道一旦引发洪灾,受难的不止南平政权,还有荆楚大地的无数百姓。

他前蜀的百姓是百姓,难道荆楚的生民就不值得爱惜吗?

之前击败大长河国(南诏)的时候,诸将都打算继续进军,趁机扩大地盘,而王建却下令停止进攻,大军随即班师回朝。

客观上来讲,王建在军事战场上很少穷兵黩武,轻敌冒进,这样一来军费支出就变少了,也不至于有大量的国力消耗。

(王建塑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建塑像)

对外不乱花钱,对内王建也很提防有人搞贪污腐败,他平时惩治贪官自不必说了,哥们也曾大义灭亲,他有一个养子叫做王宗训,残暴不仁,欺压良善,搜刮百姓,王建一听这还得了,立刻就把王宗训给杀掉了。

军事战场上战绩不错,政治制度上勉强还行,该交的朋友交下了,该解决的敌人也解决了,为君一任,有前明后暗之意味,但是论总体素质要比五代十国环境下的大部分君王表现的都要好了,王建这一生,也近乎于圆满了。

作为一个开国皇帝,或者说古代历史上所有的开国皇帝,他们最后的诉求,就是实现一场完美的权力交接,把皇位留给正确的人,让国祚绵延下去。

王建生育能力不错,育有十一个儿子,大可以精挑细选,则其贤良者而授之。

但是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一般没有意外的时候,意外就会发生。

王建称帝了,做皇帝了,人生顺利了,他从穷小子,从底层混到了今天,他已经适应了这个世界,可是他越适应这个世界,他的内心就越感到迷茫,在立储,在选拔接班人的问题上也是如此。

有适应世界的人,自然就有不适应这个世界的人,可是,也许正是那些不适应世界的人,才真正找到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