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对今年深化医改工作作出部署。在医改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并持续完善的情况下,改革要持续往深里走、往实里去、见成效。由此,《工作任务》细化部署的22项具体任务,在聚焦“政策协同、信息联通、监管联动”的同时,就“怎么推进”提出了“完善”“有效”“合理”等具体要求。这也意味着,深化医改向“更全、更实、更细”加速前进。

新一轮医改始终坚持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协调配套,推动医疗、医保、医药领域的改革举措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增强整体效能,防止出现各行其是、动作脱节的现象。总体而言,深化医改的成效是统计得出来、看得到的,更能从老百姓的街谈巷议中感受到满意度的提升。同时,巩固拓展深化医改成效的思想根基、政策环境、保障机制是否完全到位,则直接影响今后改革的长久生命力。

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坚定改革的信心和勇气,巩固强化已经实践证明有效的举措,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改革力度;推广福建三明医改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三明“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推进,不能百城一面,不能生搬硬套,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探索创新。

显然,深化医改成效显著,各地在落实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激发主观能动性、调动内在积极性。这种情况可以从《工作任务》中看出端倪。比如,关于集采工作,《工作任务》明确“进一步加强集采执行工作,落实集采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医疗机构如实填报采购量并合理优先使用中选产品”;关于薪酬改革,《工作任务》明确“注重医务人员稳定收入和有效激励,进一步发挥薪酬制度的保障功能”;关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工作任务》明确“合理确定支付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这些表述延续了既往的改革思路和方向,突出“完善”“有效”“合理”的关键词,与之紧密贴合的就是“更全、更实、更细”的改革导向,以期更加有效解决改革进程遇到的大小问题,避免压力沉积导致改革航线偏离。

强调“更全”,需要的是在部门协同、政策配套上再加把劲。广大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军,他们在积极推进医改动作落实的过程中,也关注医疗机构和自身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寄予厚望。完善这些改革,当前已有建立医疗服务价格新机制、完善结余留用和合理超支分担机制、注重医务人员稳定收入和有效激励的可行办法,但避免机械执行、浮于表面,需要医保、财政、人事等相关方在政策上配套、在动作上到位。

强调“更实”,聚焦的是理念提出到落地的全过程。改革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调整,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医务人员均从中得实惠、获激励,医疗、医保、医药均实现高质量发展。当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广度、深度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直接对医疗机构的运营、内部管理带来深刻的影响。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产生降本增效“改革红利”的同时,一些地方的结余留用的政策未能有效落地、未能形成对医务人员有效激励的传导机制,改革存在“最后一公里”的堵点。打通堵点是实事求是推进改革的具体表现。

强调“更细”,解决的是一线医改推进者的困惑。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改革涉及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分化出诸多具体的工作。确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而有约”,财政、医保、个人的多方筹资机制如何建立健全?推广家庭病床服务,人力如何分配、成本如何共担、责任如何厘定?实现上下级医疗机构的用药衔接,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如何保障?对这些具体工作的推进,不仅需要一线医改推进者通过探索和实践去摸索答案,也需要不同层面主管部门及时梳理总结成功经验并拿出对策,予以强化保障。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也是一项持续优化完善的工程,发现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贯穿始终。破难题、增动力、激活力,深化医改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