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孔东梅曾经说过:北大是一所和他们毛家有缘的学校,此话何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蔡元培:北大以他为荣

孔东梅外公的岳父杨昌济曾经在北大教学。

杨昌济的母亲向氏是一名知书达理的女子,向家是诗书世家,和杨家更是世代联姻,由此,他们潜移默化的对杨家子弟产生影响。

杨昌济七岁就进馆“发蒙”,他的蒙师正是他的父亲,可惜,还不等杨昌济成家立业,他们父母就相继离世,这对于杨昌济来说无疑是个重大打击。17岁那年,杨昌济同舅父前妻所生的女儿向振熙结婚。

即便成家,杨昌济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只是,在学业一途上,可谓是历经曲折,尤其是屡试不第,更让他产生了愁闷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昌济没有被命运打倒,他在担任塾师的同时继续自学,后来更是积极参与了谭嗣同他们组织的维新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杨昌济看透了科举功名的无用,自此决定退出仕途,事业失意爱情得意,他的儿子杨开智和女儿杨开慧相继出生。

渐渐地,庞大的经济压力朝着杨昌济袭来,他的工资不但要养活一家四口,还得帮助生活困难的哥哥,长此以往,他被身上的经济负担压得喘不过气。

正当杨昌济感到彷徨无助的时候,他的好友杨毓麟东渡日本求学,与此同时,杨昌济也受到他和亲友的鼓励,背井离乡东渡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3年,杨昌济告别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前往日本,在日本的日子里,他学习非常刻苦,日子却过得非常简朴,杨昌济的兴趣爱好不多,却非常喜欢旅行,慢慢地,他的阅历也有所提升。杨昌济在弘文学院名列前茅,得到了院长的赏识,从学校结业后,他又升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教育学,杨昌济的优秀肉眼可见,后来,在杨毓麟和章士钊等人的大力推荐之下,他又被调到英国继续深造,在英国他专攻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和他一起在学校里学习的人中就有我们了解的章士钊

外面的花花世界并没有攫住杨昌济的心神,阔别了祖国十年后,杨昌济彻底毕业,随后启程回国。

回国之后,杨昌济就进入湖南省公立第一师范学校授课,在这里,他遇到了一批思想进步的教员,诸如徐特立和方维夏等人,在学校的日子里,杨昌济可谓是倾囊相授,竭力培养更多的人才,他的口才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是学识渊博,人品极好,所以很多学生都很喜欢他,在他的课上,没有一个人舍得浪费一分一秒,除此之外,大家还会在课后成群结队去他的寓所向他请教问题,这里面就有毛泽东和蔡和森等人,长此以往,杨昌济的妻子和孩子们都认识了这些熟面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些学生之中,杨昌济对毛泽东的评价最高,虽然毛泽东出身农家,但是刻苦好学成绩优异,时间一长,杨昌济的眼神里满是赞赏。

对于杨昌济这名同学,章士钊始终念念不忘,当时章士钊是北大的图书馆馆长兼逻辑学高级讲师,回国后,章士钊也时刻思考,不能错过杨昌济这个人才,于是,他直接向校长蔡元培推荐了杨昌济,希望杨昌济能到北大担任伦理学教授。

说来也是巧合,此时的杨昌济正好对当时的军阀张敬尧的倒行逆施的做法不满意,又一直向往着北大的民主自由风气,所以,当接到蔡元培的邀请之后,他满口答应,并在1918年举家搬往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抵达北京后,杨昌济担任北大伦理学教授一职,纵然已经身在北京,杨昌济始终没有忘记身上的重担,他依旧为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们筹措经费,并号召湖南的有志青年一起学习救国之法,他给蔡和森和毛泽东写信,同他们积极探讨,如何将学子们送到西方勤工俭学拯救中国。

同年8月,为了新民学社成员出国留学的事情,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对于毛泽东这个人才,杨昌济非常珍惜,还为他在北大介绍了一份工作——图书管理员。

可惜,杨昌济救国救民的愿望还没有彻底实现,就在1920年病逝在北京德国医院。得知这一噩耗后,蔡元培痛悼:“北大以他为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弥留之际,杨昌济仍旧为国家前途命运忧心,为此还专门给章士钊写信,极力推荐毛泽东和蔡元培。

毛泽东和北大相辅相成

孔东梅外公毛泽东曾在北大图书馆供职。

说起来,当年毛泽东来到北京后,杨昌济最初的想法是想让毛泽东在北大继续读书,可惜,杨昌济的这一愿望没有实现,考虑到毛泽东那时候的处境,应当有一部分原因是资金不够,另外的可能性就是那时候的教育部有一项规定,中等师范生毕业以后,须得工作几年,才能够报考大学,如此一来,毛泽东报考北大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上学无望,杨昌济又想到另外一个主意,让校长蔡元培帮忙,再由图书馆馆长李大钊安排,让毛泽东进入图书馆做一些整理图书的简单工作。

正是记得这份恩情,毛泽东心里一直将自己当作蔡校长的学生,并对蔡元培充满尊敬。

刚来到北京时,毛泽东就住在杨昌济家里,后来才搬出去。

对于毛泽东来说,能够进入北大工作,完全是雪中送炭。北京的生活费用对他而言还是难以负担,他当初能去北京都是借的朋友的钱,进入北京后,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立刻找到工作,这份图书馆助理员的工作可谓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每个月领取八块大洋,这份固定经济收入让他的生活松快了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毛泽东是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的组织者之一,但是,他自己却没有选择出国,对于这个决定,后来他也有解释,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毛泽东说:他觉得他对于自己国家的了解还不够,将他的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裨益。

当然,毛泽东前往北大工作,可不简单是为了解决自己的谋生问题,而是为了追寻救国救民的真理,所以,他一直将自己的这份工作当作自己拓宽眼界的平台,利用这一平台,他读到了进步杂志,还参加北大活动,接触北大师生,提高他的知识和思想境界,当他走出北大时,相较于以前,已经形成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其中北大的精气神更是深深地刻在他的骨血之中。

毛泽东和北大之间的关系从来不是一方单纯的索取,而是相辅相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在北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他世界观人生观的根本转变,这和北大所推崇的开放精神是分不开的,这对于他日后的前途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北大因为有了毛泽东倍加光荣,也愈发的让人心驰神往,毛泽东的经历增加了大家对于北大的信任,从另一种方向来看,毛泽东为北大进行了另类的宣传活动。

北大从毛泽东这里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更加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注重书本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就是大家最好的范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怜的李讷公主生错了地方

孔东梅姨妈李讷从北大历史系毕业。

作为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是毛主席所有孩子之中,唯一一个在他身边度过完整童年的。她的眼睛和鼻子酷似母亲,而脸型、额头以及她的嘴又像极了她的父亲。

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李讷爱书成痴,她在读中学的时候,就已经超过同龄人一大截,对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以及历史类的知识信手拈来。对于这个小女儿,毛主席是上了心的,她初中时背诵的古诗乃是毛主席亲自圈划批注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本身就嗜书,家中的藏书更是数不胜数,所以,李讷的床头经常放着书籍,除了传统文化之外,李讷还吸收一些外国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尤其是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作品。

对于学习,李讷百分百的投入,对于日常的穿戴和起居,李讷就没有那么上心了,在高干子弟之中,她是穿着最朴素的那一个,当别人穿着漂亮的衣服展示自我时,李讷还穿着灰扑扑的衣服以及深色的学生服,即便毛主席多次建议她穿着鲜亮打扮一下自己,她都没有作出多少改变。

李讷长相漂亮,却拼命的掩饰,相较于她的长相,她的优秀是如何都遮掩不住的,高中毕业之后,她就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顺利考入北大历史系,为了庆祝女儿考上北大,她的母亲还带着她去了一趟庐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李讷这名学生,她的北大哲学老师郭罗基印象深刻。因为当时北大的高干子弟还是很多的,所以,一到开家长会这个时候,中央委员半数以上的人都会被请来,这些高干子弟的学生之中,口碑最好的就是胡耀邦之子胡德平以及毛主席的女儿李讷。

在北大,李讷的穿着依旧保持朴素的状态,这样的打扮在当时的女学生之中也是极少的,这就更显得她低调和内敛。

对于李讷这名学生,郭罗基的评价是:她非常自我克制,由此压抑了自己的个性。

一次,在和同事吃饭聊天时,郭罗基聊到学生李讷。席间,郭罗基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皇帝崇祯,在李自成将要破城的时候,他下了一道命令:皇后和贵妃自缢,之后,他将刀尖对准自己的亲生女儿,年仅十五岁的长平公主,他一边挥刀,一边喃喃自语:“可怜生在帝王家!”当然,最后的结果还算是幸运,公主没有被自己的父皇砍死,李自成破城后还请来大夫为她治疗。

从长平公主这里,郭罗基得到了启示,私心里认为身在帝王家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可怜的李讷公主生错了地方,因此失去了正常人的喜怒哀乐。

1966年夏天,李讷顺利从北大历史系毕业,之后被分配去《解放军报》当编辑,为了低调行事,她为自己取了个笔名——肖力,这一年,她才2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国后孔东梅进入北大攻读博士

孔东梅是毛主席的外孙女,她的母亲正是李敏。1972年,孔东梅出生在上海,刚出生时她就遭遇了脐带绕颈,结结实实让李敏担心了一回。

孔东梅小时候的身体不怎么好,所以李敏对她极为关心,将成倍的母爱加注在她的身上。

看着女儿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李敏的想法是让女儿拥有充足的营养,只是,如何在保证吃好的同时又能省钱呢?李敏可是伤透了脑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想着省钱是因为李敏那时的经济条件也不是特别好,所以在买菜时,经常会在菜摊上转上好几圈,最后只能挑一些便宜的蔬菜买回去。

不过,在和妈妈生活之前,孔东梅是在上海外婆那里生活的,工作人员可谓是照顾的面面俱到,孔东梅也度过了一段衣食无忧的生活。

可是,即便自己生活顺遂,孔东梅还是难以抑制的羡慕着墙外的小朋友,因为他们的身边都有父母和朋友,这些是再多再优越的物质条件都没有办法代替的,孔东梅也喜欢自己的外婆,希望她能够和自己玩耍,然而,贺子珍的病情让她自顾不暇,李敏和孔令华夫妻二人工作繁忙,也不大可能穿梭在京沪两地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历史是一个轮回,当初毛主席为女儿李敏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李敏生孩子后又为她的女儿孔东梅营造这样的学习环境。故而,孔东梅上学以后,就常常舞文弄墨,她的一些作品开始不断出现在板报和校刊等地方,孔东梅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就,她开始尝试着策划讲座以及辩论赛这类的活动。

眼看着自己的父母一一去世,李敏难以承受这一重又一重的打击,母亲贺子珍去世后,她的状态一度很差,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既不吃药也不去看病,看着妻子状态如此之差,孔令华也曾多次劝解,效果却不佳,便没有强求,当时孔令华也是一脑门官司,有点自顾不暇,那些年他的单位并不顺遂,经过一番缜密思考,他决定下海经商,虽然重新出发,可孔令华依旧不忘初心,他将自己赚来的钱用于纪念毛主席的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李敏的培养之下,孔东梅变得越来越优秀,1999年,孔东梅考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美国的两年时间里,孔东梅也没有闲着,在繁重的学业之余,她得到了一点喘息的时间,她没有浪费现有资源,开始潜心钻研并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场所,博物馆和剧院里频频出现她的身影,其中她出现次数最多的当属书店,她如饥似渴的接受全新的知识。

作为美国最负盛名的“常春藤大学”之一,宾大让孔东梅受益匪浅,当然,即便在国外,孔东梅也没有断开和母亲的交流,虽然隔着大洋彼岸,李敏照样将自己书写的新书寄给女儿,让她从中攫取知识,孔东梅这时才意识到:毛家三代女性都有异国学习经历。29岁出国的外婆贺子珍算是“老”留学生,四岁出国的妈妈李敏是小留学生,而她以当时和外婆几乎同年的她也选择了出国深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东梅在美国学习“国际政治”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对于祖国的发展,孔东梅充满了好奇心,她不知道自己的祖国正在发生什么,为什么这样,总之,她的脑海里萦绕着各种关于祖国的问题。很快,孔东梅意识到:要了解中国的今天,必须了解外公那辈新中国开拓者,外公毛泽东留给中国的印记永远不会消失,他们这些先人勇敢探索,身经百战,为后人指明了前进方向,光是在国外学习,恐怕跟不上中国的发展速度,她必须用更加充实的知识武装自己。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孔东梅回国以后仍旧继续自己的学业,这次是在北大攻读博士,巧合的是这是一所和毛家有缘的学校,他外公的岳父杨昌济、外公毛泽东以及姨妈李讷都和北大关系匪浅,孔东梅在北大学习的这段日子里,更是呼吸到了前辈思想的因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孔东梅在一步步的成长中触发了一个新的决定,从文化角度研究百年毛家和中国“红色文化”代表人物,她要创立一个机构,研究和宣传家风的继承和延续,为此,她回国创业后注册了公司,将其取名为“菊香书屋”。菊香书屋曾经是她外公、妈妈以及姨妈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对于孔东梅来说,这个名字意义非凡,因此,在众多名字中,她选择了这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