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抗日战争胜利一年后的1946年,可能是我党历史上最为危险的几个历史时刻之一。面对被美国全面武装起来的国民党军队,我党的各个根据地被分割包围,而国军却大有统一全国之势。当时几乎没有人看好我党,尤其是在我党力量较为薄弱的江苏地区。

这里原本是新四军的根据地,而新四军在整体实力上本身就较弱。因此这里也遭到了国民党的首先围剿,只不过等待着国军的并不是什么胜利,而是我党的“苏中七战七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

一、严格按照委员长的时间表走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面临着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顺应全国人民的呼声投身和平建设,重建中国。第二个选择就是迅速消灭我党,铲除我党根据地,也就是发动内战。事实上在1945年,蒋介石面对这两个选择是非常纠结的。

但是有着“小委员长”之称的陈诚却力主优先剿灭我党,陈诚认为国军接收了大量的美国援助,还缴获了巨量的日本装备。因此在装备上可谓是占尽优势,六个月内基本上就能够取得对我党战争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诚)

后来何应钦的侍从参谋回忆:“陈诚的经验其实还停留在二十年代,认为中共不足以抵抗装备机械化的国军。委员长心里也很急,他希望能够尽快解决共产党的问题,因为他马上就要实施宪政了,如果内战拖得太久不符合他的时间表。”

而蒋介石预定的两个主要目标,就是苏中解放区和中原解放区。这是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主力事实上已经退守到了西南各省,在抗战胜利后国军在东部的主要力量其实是依靠美军运输机快速投送过来的,因此他们仅仅只占据了东部的一些大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

中原解放区的存在使得国军难以通过武汉的铁路进入华北,而苏中解放区更是和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隔江相望,这也使得蒋介石产生了极大的不安全感。从兵力部署上来看,国军当时用于进攻中原解放区的兵力达到21.7万人,进攻苏中解放区的兵力则高达27.2万人。

从这里也能看得出来,国府对于苏中根据地非常的重视,也能够看得出当时粟裕究竟面临着多么严峻的局面...对于一般人而言,这就是死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

二、把死局盘活的苏中七战七捷

当时中央为华中野战军制定了“外线出击”的整体战略,也就是向大别山,安庆与浦口等地运动。这样的战略有利有弊,有利的一点是能够在国军尚未完成合围的时候突破敌军包围圈,能够有效的保住我军的有生力量。

但是弊端同样存在,最大的弊端就是这样的战略,也意味着华中野战军将会在事实上放弃苏中解放区。如果这就是最终的结果的话,那么作为主将的粟裕是不情愿的。

粟裕当时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整体研判了整个战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

粟裕认为华中野战军应当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然后再转进外线。中央军委在研判之后也认为,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更有利于政治,故原则上同意粟裕同志的提议。苏中战役的整体战略,就这么被敲定了下来。

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粟裕一转此前的“诱敌深入”打法,决定主动出击。在敌军整编八十三师即将出发之前,粟裕决定让我军前往敌军的出发地宣家堡和泰兴作战。用粟裕的话说那就是:“等到敌人来了我们跟前,那就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

但是整编八十三师并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期间去过缅甸,战斗力非常强,后来还接受美军教官的训练,全员装备美式装备。

但是由于我军行动突然,敌军主将李默庵担心有诈,不仅没有派出援军,甚至还将原本派去进攻解放区的部队撤回来了。就这么一乱,我军全歼了敌军两个团,共计3000余人。

宣泰一战之后,敌军认为我军打了这么一仗伤亡肯定很大,必然需要休整。在这种情况下敌军很快向如皋进犯,但是粟裕立刻命令我军奔袭如皋,直插敌军四十九师的腰腹。敌军毫无准备,被我军全歼师部,26旅以及79旅的大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

第三战是海安之战,连续经历两次失败之后,国军又一次调兵进攻海安。这次毛主席亲自电令粟裕,命令他切不可打无准备之战。于是我军果断放弃海安,在掩护大部队的阻击战中,我军再次歼敌3000,自身仅损失200人。

8月8日,我军主动发起李家堡之战,成功俘虏敌军5000人,杀伤3000人,我军仅损失900人,这也就是我军的第四胜连续四场胜仗,使得国军彻底放弃了速战速决的幻想,国军不得不开始转为守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争)

于是粟裕提出了“钻进敌军肚子里打”的战术,随即在敌军后方的丁堰和林梓歼灭了敌军3000守军,这是苏中第五胜。第六胜是一次防御战,敌军进犯我苏中解放区的交通重点邵伯运河线。

我军在运河线与敌军血战四天,敌军伤亡2000,我军成功守住运河线。第七胜和第六胜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当时敌军正在大力进攻邵伯,但是一味防守并不是我军的风格,粟裕率领我军主力进攻黄桥,来了一场“围魏救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中战役)

我军集中了敌军数倍的兵力,成功全歼了黄桥守军共计1.7万人,成功的帮助邵伯解围。七连胜下来,我军不仅粉碎了敌军速战速决的野心,同时也成功的保住了我们的苏中解放区,这也为日后的淮海战役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

苏中七战七捷[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