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蟠龙梆子,品文化盛宴;享垂钓之乐,度美好时光;赏百亩花卉,游和美乡村。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蟠龙梆子的发源地,济南市钢城区辛庄街道下陈村是“文化赋能、产村联动”模式的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里建设了冬暖大棚,与寿光果蔬公司合作,采取托管式运营、标准化管理、订单式销售模式,种植冰糖子西瓜、水果番茄等果蔬,安置劳动力20余人,带动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成为增收致富的“甜蜜产业”。

村里的花卉基地,春季油菜花遍地金黄,夏季百合花、三角梅等竞相绽放,扮靓了美丽乡村颜值,吸引近6万人观光研学,各种打卡拍照,乐在其中。每年可收获油菜籽2万余斤、百合鳞茎10万余斤,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成功开辟了增收致富的特色“花”产业新路径。

种苗繁育基地与省农科院、华盛农业合作,建设标准化育苗棚102个,打造集育种、试验、推广为一体的专业化现代蔬菜种苗基地,为农业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带动村集体年增收40万元。冬季可培育白菜、萝卜、油菜花等种苗35万株。目前,利用种苗种植的空闲期,栽植油葵20万株,可收获油葵花籽7万余斤。

在下陈村,“蟠龙梆子”传承了300多年,这个庄户剧团让地方戏曲“走出国门”。村里依托蟠龙梆子的影响力,把文化振兴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同谋划共推进,挖掘提升乡村人文价值,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绘就了“蟠龙河上梆子响,古韵下陈谋新篇”的乡村振兴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搭台,依托蟠龙梆子剧团,拍摄了一批反映脱贫攻坚、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主题的优秀作品,建设了蟠龙梆子乡村大舞台,排蟠龙梆子戏、拍戏曲电影、开办少儿培训班,一出出好戏在这里上演,村民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有戏。

产业唱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规划建设食用菌种植、垂钓露营等五个产业基地,安置劳动力100余人,2023年村集体收入60万元,2024年将达到160万元。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赵国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