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温暖中医

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

有的人一吃饭就大汗淋漓,上半身出很多汗,头上的汗是最多最明显的。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中医呢用了三个字来形容:饮食汗。

饮食汗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气虚,二是胃热。

《医学入门》中提到,胃中有热,食后复助其火,汗出如雨。

书中还记载了一个方子:二甘汤。

甘汤:生甘草、炙甘草、五味子、乌梅各10克。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分享过不少方子以数字开头,比如二陈汤、四神汤,二甘的含义很好理解就是生甘草和炙甘草,合称二甘。

中医里涉及甘草的方子很多,因为甘草有调和的作用,能让四分五裂的团结在一起,发挥更大的力量。很多时候甘草都是作为配角出现的,称得上黄金配角,但在这个方子里,甘草终于也独当一面了。

甘草有生炙两种,生甘草未经炮制,炙甘草则经过了蜜制,所以炙甘草味甘偏温,偏于补益,生甘草味甘偏凉,偏于清热。

前面提到,饮食汗的原因之一是胃热,为什么总在吃饭的时候出汗,就是因为胃中有热,食物吃下去以后,进到胃,在这里会有一个腐熟的过程,腐熟就会生热,产生更多的热气。

火热炎上,热气向上熏蒸,使毛孔张开,同时鼓动津液外出,表现出来就是汗。再看足阳明胃经,它是一条很长的经络,从头一直下到脚,所以胃热更容易沿着经络上到头面,头上的汗就会更多。

用生甘草清理胃热,用炙甘草补脾益气,增强脾胃功能。

乌梅养阴生津,乌梅很酸,想到乌梅,口中就布满了津液,这就是它生津的体现。

乌梅补充津液,一来,可以帮助清热。二来,津液和汗液之间是有联系的,津液外出表现出来就是汗,可以说汗为津液所化,所以出汗就会消耗人体的津液,汗出得越多,津液消耗越大,所以要用乌梅补一补。

乌梅和甘草本身就是很好的搭档,配在一起酸甘化阴,能更好的化生津液,补充一下流失的津液。

五味子有五种味道,酸味最突出,它生津的同时还能加强对津液的固摄之力,固摄的意思就是收起来,把有形的物质收在体内,用五味子把津液收住,防止津液过度外泄,也是在减轻出汗的症状。

中医讲到饮食汗,说饮食汗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气虚的,总是疲倦乏力、少气懒言、不耐劳作,可以服用玉屏风散或者玉屏风颗粒。胃热的,胃中隐隐灼痛、口干唇燥、口中微苦,可以喝二甘汤。

二甘汤是很简单的一个方子,性质也很平和,它清热生津,但不苦寒,成人小孩都可以喝,煎煮或者沸水冲泡后,像喝茶一样频频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