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气温不断攀升,正是植物生长的最佳季节,在无棣县信阳镇李楼村有一株老枣树格外引人注目,这株生长于1300年前唐朝的“唐枣”,结九瘿、穿七窍,树干龟裂,虬枝交错,但其树冠却是硕大无比,新生的枝条直冲天际,密集的树叶形成一片片绿荫,而一串串鲜嫩的枣花点缀其中,不时有蜜蜂穿梭其间,让人驻足流连,感叹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无棣县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无棣县持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取得了成果丰硕。据统计,截至目前,无棣县全县共核实拟认定一级古树17株,省级认定1株;核实拟认定二级古树22株,市级认定公布5株;核实拟认定三级古树117株,县级认定公布117株。

古树名木素有“绿色活化石”、“绿色活文物”的美誉,铭刻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但是珍贵的旅游资源,更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随着树龄的增加,部分古树名木的生长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不科学的保护措施,造成了古树名木的生长衰退,因而对古树名木科学保护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长期以来,无棣县一直注重对古树名木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成立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让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有目标有责任有落实。聘请具有专业资质的林业保护公司开展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保护技术服务,施行“一树一策”保护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古树名木的保护、修复工作。科学分类,分步实施,把保护措施落到实处,该县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依据古树名木保护计划及古树名木的保护级别、健康诊断结果等因素筛选确定实施对象。对全县预报一级、二级、三级古树名单内的古树进行筛查并现场核实,确定需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的古树及名木。对每一株古树名木都建立完备的保护档案,详细记载每一株树木的历史渊源、生长状况,保护措施,为持续管护奠定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具体保护措施方面,无棣县立足以恢复正常生长环境、提高古树名木健康水平的主导思想,对古树实行“一树一策”分类保护。按照省绿化委员会下发的制作和悬挂标准,实施挂牌。加装护栏,防止人为撞伤、践踏和刻伤树皮,围栏采用木栅栏或铸铁,围栏与树干距离不小于1.5米,特殊立地条件无法达到1.5米的,以人摸不到树干为最低要求。对树体明显倾斜、树冠大、枝叶密集、主枝中空、枝条过长、易遭风折的古树名木采用支撑、拉纤等方法进行稳固。加强有害生物日常监测,确定重点监测与防治对象,有针对性地实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无公害防治手段,按照病虫害发生的时间节点开展病虫害防治。对地力较弱或古树生长环境土壤贫瘠等情况,通过施肥等措施,补充地力,改善生长条件。无棣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县公安局共同制定对全县保护范畴内的古树进行悬挂警示牌,警示牌悬挂于树干醒目位置,起到警示作用。对评级的各类古树名木进行筛选,符合立碑要求的古树进行立碑保护。

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无棣县全县分级保护的123株古树以及拟认定的39株古树,都得到了有效的管护,生长状况良好,枝繁叶茂,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姜斌 通讯员 张国辉 支建忠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