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眼里,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虚怀若谷、挺拔坚劲、高风亮节、风骨犹存、傲然挺立、谦虚低调、君子之风、虚心劲节、坚贞不屈、四季常青、清雅澹泊、不染尘俗正是象征自然物象竹子具有的高雅高贵品格,更是对最具生命力竹子之称谓。正像郑板桥那样,爱它不招蜂惹蝶,清高自赏;爱它笔直向上,直冲云霄的气势;爱它刚正不阿,骨节实直;爱它四季长青,不附势趋炎。唐代张九龄咏竹《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

清切紫庭垂,

葳蕤防露枝。

色无玄月变,

声有惠风吹。

高节人相重,

虚心世所知。

凤凰佳可食,

一去一来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影

吴茀之

年代不详

水墨 纸本

几千年来,历代文人把竹子比喻为君子,比喻自己亦有君子之风。竹子更是具有人格魅力之自然物种,体现出高雅文化价值、高贵审美理想与丰富思想情感与人生理想之追求。《晋书·王徽之传》中记载,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生性喜欢竹子,“何可一日无此君!”。北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便是借此典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竹

诸乐三

1973年 作

水墨 纸本

竹子中空外直,百节挺拔为四季常青之物,耐寒但又不折服,傲然挺立于百草之间。凌厉岁寒而不凋零,刚直不阿且虚怀兼柔,与中国传统文人所追求的文化精神高度契合一致。竹子象征着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高风亮节的高贵品质,不染尘俗的儒雅品位,清雅淡泊的君子之风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审美思想与价值体现。形成了别具一格而独特的竹文化体系。故竹子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审美意象的典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正因如此,在中国文化史上孕育出画竹名家圣手众多,竹画名作广为流传。对于中国墨竹画的起源,唐代白居易在《画竹歌》中说:“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一语道破天机,成为对世人的警语。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画家不断为他倾心探索,历代名家因其笔墨结构不同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竹子作品,尤其把诗、书、画、印有机结合来呈现,提高了中国画写意文化精神境界和人文修养审美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石

王雪涛

1963年 作

水墨 纸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课徒

陆抑非

年代不详

水墨 纸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禽

李苦禅

1980年 作

水墨 纸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雀

蔡鹤汀

1965年 作

水墨 纸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月清风

秦仲文

1964年 作

水墨 纸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砂竹

程十发

1986年 作

水墨 纸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天

郭味蕖

1964年 作

水墨 纸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竹石八哥

许麟庐

年代不详

水墨 纸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韵

吴待秋

1926年 作

水墨 纸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赏

何海霞

年代不详

水墨 纸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风姿

陆维钊

年代不详

水墨 纸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竹

赵少昂

年代不详

水墨 纸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修竹

杨善深

1981年 作

水墨 纸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影

柳子谷

1920年 作

水墨 纸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可居无竹

汪亚尘

1930年 作

水墨 纸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拾趣

汤文选

1982年 作

水墨 纸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雨湿春坡

唐云

年代不详

水墨 纸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竹图

王学俊

2011年

水墨 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