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伊犁河谷,一颗镶嵌在崇山峻岭间的璀璨绿宝石。

既是新疆的一块丰饶之地,也是衔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自然恩赐,对中国的深远意义不言而喻。

清光绪年间,即使面对九百万卢布的巨额赔款,清廷依然坚定不移地要将伊犁收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叛军祸乱新疆,沙俄趁火打劫

1755年,清朝大军平息了新疆准噶尔部的动乱,维护了边疆的秩序。

西域大地重归平静,昔日祥和景象再现。

为此,乾隆特赐此历经风雨、终获安宁之地以“新疆”之名。

寓意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在新的治理下焕发新的生机,有“故土新归”之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世纪60年代,新疆局势开始动荡。

1864年夏天,喀什噶尔的金相印和马元联手柯尔克孜首领司迪克,举兵反抗清朝,迅速占领了喀什噶尔回城。

司迪克自封为王后,派遣使者前往浩罕城,意图迎回被称为“圣裔”的布素鲁克,欲将其立为名义上的领袖。

然而浩罕国一直对新疆虎视眈眈,借此机会派遣军官阿古柏“保护”布素鲁克前往喀什噶尔。

阿古柏和布素鲁克抵达南疆后,很快与当地势力勾结,策动兵变,成功地将司迪克驱逐。

此后,阿古柏不断扩张势力范围,通过兼并各方增强了自身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67年他自封为汗王,并积极与沙俄和英国建立联系,寻求外部支持,以维护他在新疆的霸权。

维多利亚女王甚至亲自写信给阿古柏,不顾国际法的约束,公开承认了他的政权。

在外国势力的庇护下,阿古柏的野心愈发不可收拾。

1870年,他挥兵北进,先后占据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侵占了新疆的广大地区。

他的行为严重威胁了地区的稳定和安全。

“中亚屠夫”阿古柏的统治极其残暴,对新疆各族人民实施严酷的剥削和压迫。

征收重税,强制劳役,导致民生凋敝,社会秩序混乱。

这一时期的新疆,经济停滞,人口锐减,成为了“人间地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阿古柏祸乱新疆之际,对这片土地抱有觊觎之心的沙俄也蠢蠢欲动,试图利用这一动荡时期来实现自己的扩张野心。

在清朝忙于应对太平天国起义的动荡时期,沙俄抓住了这一机会。

1871年,他们以“代守”为幌子,出兵并迅速控制了伊犁地区。

意图将这一战略要地据为己有,并以此为跳板推进其在中亚地区的扩张野心。

沙俄甚至虚伪地提出,愿意“协助”清朝收复乌鲁木齐。

在遭到清朝的明确拒绝后,就转而与阿古柏联手。

1872年,沙俄与阿古柏政权达成了协议,签订了“俄阿条约”

这一纸协议不仅正式赋予了阿古柏政权合法性,同时也为沙俄提供了一个跳板,暗中策划着对新疆地区的逐步吞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中争论不休,湘军收复新疆

彼时,新疆地区正处在分崩离析的边缘,而中国本身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清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国家满目疮痍,内外压力重重。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丧失了大量领土,还背负着沉重的赔款负担。

同时,外国侵略者的势力不断侵蚀着中国的沿海地带,并且开始向内陆地区扩张,给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带来了严峻挑战。

悄然崛起的日本先是在琉球制造争端,随后又对台湾虎视眈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4年,日本以“牡丹社事件”为借口,公然入侵台湾。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出现了一场关于海防与塞防重要性的激烈辩论。

一些人主张加强海防,以抵御来自海上的威胁;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平定新疆的叛乱,维护国家的边疆安全,才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这场辩论迅速在朝廷内外引发了广泛关注,官员们因此分成了两大派系:

海防派和塞防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李鸿章是海防派中最坚定的支持者。

他认为,新疆地域辽阔却贫瘠偏远,即便失去,也不至于对大清帝国的核心力量造成致命伤害;

相反,东南沿海地区物产丰饶、民众富庶。

其安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根基,一旦失守,将撼动国本。

很快,李鸿章就呈上了奏折,极力主张将有限的财政资源集中用于壮大海军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这一观点,迅速赢得了众多实权派官员的推崇。

随后便有官员提出了海上侵略如“鲸吞”,陆上威胁似“蚕食”的说法。

还有人列举出了放弃新疆的“六大益处”,视之为确保边境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

更有甚者,极力向朝廷谏言,要求终止恢复新疆主权的军事筹备工作。

然而,大学士左宗棠却不属于任何一派。

在他看来,无论海防还是边防都必须加以同等的重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5年1月,光绪帝继位,政局出现了变化。

同年4月,朝廷采纳了左宗棠兼顾海防与塞防的深远策略,实施双轨并行的国家安全布局。

一方面,委任李鸿章和沈葆桢负责海防,强化沿海防御体系;

另一方面,特命左宗棠担任钦差大臣,全权负责新疆地区的军事行动与领土收复。

阿古柏的势力在南疆地区占据主导,其影响力和控制力显著。

相较之下,北疆地区的势力则较为薄弱。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左宗棠制定了“先攻北路,后取南路”的军事攻略。

在战术上,左宗棠秉持“缓进急战”的原则,格外重视军队的治理与整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彼时,清军内部管理松散,机构臃肿,战斗力低下。

针对这些问题,左宗棠大力推行军改,不仅削减了多余的官员,还着重加强了士兵的实战训练。

而后,从马队、步兵到炮兵等超过150个营的部队中,精心挑选并锤炼出了约50个精锐营,作为收复失地的中坚力量。

左宗棠凭借深思熟虑的战前筹备与高明的战略布局,出兵后便势如破竹。

仅耗时一年多,便令除伊犁外的广袤新疆大地,尽数回归版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77年4月,充分休养后的清军开始向南疆挺进。

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清军势如破竹,连续攻克达坂城、吐鲁番和托克逊,军威大振。

长期受阿古柏压迫的南疆民众也纷纷揭竿而起,反抗其残暴统治。

阿古柏被迫在5月下旬逃至库尔勒,不久后便传来了他服毒自杀的消息。

随后,清军又乘胜追击,顺利收复了叶尔羌、英吉沙尔、和阗。

至此,阿古柏政权在侵占新疆十余年后终于土崩瓦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签订耻辱条约,再度抬棺西征

尽管新疆的广大区域已成功收复,可伊犁地区却依旧处于沙俄的控制之下。

左宗棠对此深感忧虑,屡次向朝廷呈交奏折,极力主张与沙俄展开外交谈判,以和平途径争取伊犁的回归。

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倡议,转年就派遣完颜崇厚作为特使前往俄罗斯进行谈判。

这时候,沙俄还在不断怂恿阿古柏残余势力侵犯边境。

这样的挑衅行为,实际上就是在试探清廷有没有维持地区稳定的能力,以及收复伊犁的意志是否坚定。

而其目的,就是在随后的外交谈判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争取更多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湘军将领刘锦棠在剿灭阿古柏残部时所取得的一次次胜利,就是在向沙俄展示清廷保卫领土的决心与军事能力。

这样的军事优势,无疑是增强了清廷在谈判桌上的底气与砝码。

可惜,昏聩无能的崇厚在外交谈判中的表现非常糟糕,缺乏远见与决断力。

将士们正在色勒库尔地区英勇奋战,与入侵之敌巧妙周旋,争取战场主动权;

崇厚却在仓促间签订了对清廷极为不利的《里瓦几亚条约》,也就是《中俄交收伊犁条约》。

这份条约虽然让清廷收回了伊犁,却又割让了伊犁西境、南境以及塔尔巴哈台地区的大片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中国还需向沙俄国支付“代收代守”伊犁的兵费及恤款的补偿。

共500万卢布,相当于当时的280万两白银。

而且,条约还赋予了俄国商人在蒙古和新疆全境享受免税贸易的权利,并允许他们携带武器进入中国境内。

甚至还规定俄国可以在嘉峪关、乌鲁木齐、哈密等地增设领事馆,增强了俄国在我国西北部的政治影响力。

可以说,这份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权益,是晚清史上令人痛心的外交败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厚轻率无能的外交表现,不仅未能巩固军事胜利带来的成果,反而使国家蒙受了巨大的屈辱与损失。

这份《里瓦几亚条约》,很快就引起了国内强烈反对。

左宗棠敏锐地认识到这份条约的危害,及时向清廷提出了不应批准的建议。

清政府于是改派经验丰富的驻英、法公使曾纪泽,赴圣彼得堡重启谈判。

在此期间,沙俄采取了双重策略。

一边在伊犁增派兵力,另一边则向中国沿海派遣舰队,试图以此双重压力迫使清政府接受原条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年近古稀的左宗棠却并未退缩。

他积极整备军力,命令各部队进入战备状态,准备以武力手段收复伊犁。

左宗棠不顾病体,毅然决定率军出关,移师哈密。

他提前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抬棺出征,以表明自己誓死收复国土的决心。

彼时,新疆驻军士气高涨,而俄军则因与土耳其战争的损耗元气大伤。

在清军的强大军事压力下,沙俄也不得不在谈判中做出妥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81年2月,经过一系列紧张而复杂的谈判,中俄两国终于达成共识,签署了新的《伊犁条约》。

根据新条约,沙俄归还了之前条约中割让的部分领土。

此外,沙俄在将赔款金额增加至九百万卢布的同时,放弃了俄货经由嘉峪关进入中国内地销售的要求。

虽然从结果来看,依然不如人意,但比起之前崇厚签订的条约,已经为国家挽回了不少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复塞外江南,维护边疆安定

900万卢布的赔款,对当时的清政府而言,无疑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然而伊犁河谷,这个位于新疆西北边陲的瑰宝之地,其重要性绝非金钱可以衡量。

作为战略咽喉,伊犁河谷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纽带,其得失直接关乎国家边疆的安全与稳定。

控制住伊犁,也就意味着为广袤的西北地区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能够有效抵御外敌的侵扰,确保国家领土完整。

伊犁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于人们印象中新疆干旱炎热的苍茫大漠,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

得益于天山雪水的滋养和伊犁河的润泽,伊犁河谷拥有新疆最为丰富的水资源,这在干旱少雨的西北显得尤为珍贵。

河流蜿蜒曲折,滋养了两岸肥沃的土地,使之成为农业生产的沃土。

因此,素有“塞外江南”之称的伊犁,是新疆乃至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重镇,对西北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伊犁的收复,向世界证明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内忧外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不断侵蚀中国权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受严重威胁。

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觉醒。

尽管在谈判过程中,清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与妥协,承受巨额赔款的重负,但这仍然是晚清外交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

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后,还重视当地的重建和发展,兴修水利,鼓励屯垦,推广教育。

这些措施,对于新疆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新疆的民族团结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文献

[1]杨秉鉴.左宗棠收复新疆记[J].湘潮,2003(05):12-14.

[1]杨春雷.一波三折的中俄《伊犁条约》谈判[J].文史天地,2010(02):31-34.

[1]赵剑锋.左宗棠与《伊犁条约》[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04):49-53.

[1]张建坤.爱国主义与斗争精神相结合的典范——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启示[J].求索,2024(02):188-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