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福老师解惑答疑要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四届“讲好西部(甘州)故事”作家编剧高研班课程,进入实战阶段。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解惑答疑。

课堂上,陈玉福老师围绕李木子同学的长篇小说故事梗概,进行了辅导,并提出了指导意见。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其他同学,听了都受益匪浅。一个个激动不已,谈了不少自己的感悟。

首先,陈老师肯定了故事梗概的选题非常好,接下来对于典型环境和主要人物、展开的故事逻辑、条理等问题,陈老师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故事曲折性和代入感不强

没有创新的故事是无聊的,没有创新的文字是乏味的。全国有那么多的小说家,如果做不到创新思维,就无法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老师点评伊始,妙语连珠,切中要害。

老师强调,当一个作家,首先要讲好故事,讲故事不能像喝白开水一样,一定要调动全方位的要素,让人物性格推动故事的发展,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故事主人公的命运曲折性不够

老师进入李牧子故事梗概的文本指出,每个作家的成长都离不开自己的生存土壤。李木子笔下的“老爷河”就是作者生存的土壤。这里山多、沟多、地不肥,是被时代遗忘的角落。是当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给老爷河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接下来“老爷河”才有了生机。在这个过程中,要围绕双方的对立、矛盾冲突做文章,要注意个人与环境关系的处理,乡村振兴即是重点,也是焦点。切忌平铺直叙。故事要曲折动人。要围绕主人公成长、成功,设置障碍,这样会让故事更生动。对此老师结合自身创作,做了类比,让在场的学员折服。

三、李木子作品的立意好,要围绕故事立意开好头

“立意是魂,故事是骨,情节是肉。”老师点出立意的重要性后,针对李木子同学提出的开头问题指出:作家写好一个故事要准备的材料很多,对此要做好开头处理,环境锁定,人物关系处理,这都是有讲究有章法的。要有具体的定位,主人公在群众中要有个性化的特征。否则就是千人一面。

针对李木子作品中的问题,陈老师指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符合时代主旋律,也是我们当前国家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的工作。作家就是要抓住乡村振兴这个国家让老百姓富起来的“点”,弘扬时代主旋律,歌颂生活真、善、美,写好故事,写出精彩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

“老爷河有悲有喜,喜的是养育了河边的乡亲们;悲的是它发怒的时候也会要人命。”陈老师首先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性是复杂的,对生活中的友情、爱情、亲情和乡情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比如优秀的公务员深受乡亲们爱戴却受小人嫉妒,迫害;乡亲之间团结利好,但总有不和谐的因素等等。

讲完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后,老师又提出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他说,在作品中的老爷河畔,如何趋利避害?如何变“害”为宝?这就是李木子作品要表现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主人公必须找到一条适应时代发展的改变之路,让老爷河繁荣发达,让老爷河畔的人们享受到老爷河和乡村振兴政策给人们带来的利益。